当前位置: 首页  世界  欧洲历史

顿涅茨煤田介绍

编辑:天下发布时间:2022-02-04

顿涅茨煤田即乌克兰石炭纪煤田,简称顿巴斯(Донбасс),位于乌克兰共和国东部,由第聂伯罗彼得罗夫斯克州往东延伸,穿过顿涅茨克州、哈尔科夫州、伏罗希洛夫格勒州,直至俄罗斯联邦罗斯托夫州,东西长650km,南北宽70~170km,面积约6万km2,是乌克兰最大、采煤历史最悠久的煤田。

由于该煤田地处前苏联西部工业中心,炼焦煤储量又较丰富,因而开发程度很高,煤炭总产量和无烟煤及炼焦煤产量一直居前苏联首位。

地质情况

顿涅茨煤田在构造上呈大的复向斜,其主体部分(3.6万km)为顿巴斯褶皱区。在由俄罗斯地台深大断裂所形成的近东西向坳陷中充填有较厚的石炭纪含煤沉积。顿巴斯褶皱区以西,即西顿巴斯,为一狭窄的(宽10~40km)发育有石炭纪含煤沉积的地台边缘带,位于乌克兰结晶地盾的北坡,延伸约300km,总面积约8000km。该带的东部称为南顿巴斯。煤田北部的地台边缘部分,位于沃罗涅日 (Воронеж)结晶地块的南坡,面积约1.5万km。

煤田地台边缘部分的石炭系的总厚度不超过2~3km。由坳陷带边缘到中央,石炭系厚度逐渐增加到18km。在坳陷的西部边缘,在石炭系之上产出有巨厚(1200~1500m)的二叠系。顿巴斯褶皱区,在64%面积上,石炭系直接出露地表或被厚度不大的第四系覆盖。下石炭统杜内阶和维宪阶下部为碳酸盐岩。维宪阶上部到上石炭统是石炭纪含煤岩系的主要部分,为陆源岩石,主要由砂岩、粉砂岩和泥质岩组成,其中夹有煤层和石灰岩。下石炭统分五个岩组,中石炭统分八个岩组,上石炭统分三个岩组。

在煤田内,含煤岩系的构造型式有很大区别。在西顿巴斯和南顿巴斯,岩层大体为单斜产状,倾角2°~3°,在此背景下发育有平缓的凹陷、穹状隆起,断裂构造发育,主要为正断层,与走向横切和斜交,形成复杂的块状构造。在顿巴斯褶皱区,主要为宽阔的向斜和因被逆掩断层破坏而变形的狭窄背斜; 构造分带很明显,坳陷的中部是近东—西向延伸的大型线性构造,包括主背斜、北向斜和南向斜;在向斜中还分布有孤立而较大的次级向斜构造,这些褶皱不对称,一般与主背斜相邻的一翼较陡,另一翼较平缓。在大型线性褶皱的中央带的北部和东部地区,褶皱的规模变大,形状简单; 西北部地区,呈现链状、雁状连结的穹窿。

含煤性

顿涅茨煤田石炭纪含煤岩系含有300多层煤,其中近2/3的厚度小于0.45m。少数煤层的最大厚度为1.8m (偶尔达到2.5m)。在130层厚度大于0.45m的煤层中,40%~60%的厚度为0.45~0.60m;厚度大于1m的煤层数约占厚度大于0.60m的煤层数的20%。含煤性最高的是下石炭统的C1组和中石炭统的C2—C2组。在纳缪尔阶和中巴什基尔阶(C1—C2组)以及上石炭统下部(C3组),只含个别可采煤层;上石炭统上部岩组无工业含煤性。各岩组的含煤系数有变化。

资源

顿涅茨煤田煤炭资源量141Gt (计算深度1800m),其中炼焦煤约占38%。A+B+C1级储量约为57Gt(占资源量的39%),其中乌克兰部分为43Gt(内含炼焦煤15.2Gt),占乌克兰A+B+C1级总储量的91.6%。煤田中分布最广的为气煤,其储量约占煤田A+B+C1级储量的36%。煤田东南部 (俄罗斯罗斯托夫州一带)有无烟煤,占煤田A+B+C1级储量的17.8%。在气煤与无烟煤之间,有一条宽15~20km的狭窄带,其中蕴藏有气肥煤、肥煤、焦煤、瘦煤,其储量约占煤田A+B+C1级储量的13%。其余储量为长焰煤 (约占22%) 和褐煤 (约占11.2%)。

开采地质条件

顿涅茨煤田的开采地质条件复杂。老采区上部水平的煤储量大部分已采完。目前,矿井平均采深700m,有15%矿井深度大于1000m。开采煤层厚度,有85%达1.2m。缓倾斜和倾斜煤层占65%,急倾斜煤层占35%。煤田内发育有大小型冲刷带,断裂构造多,煤层顶板易冒落。深部煤层地压大,瓦斯含量达30m/t。1/3矿井有瓦斯突出危险。现最大开采深度的岩石温度为45~52℃。水文地质条件复杂程度不一,大部分矿井的涌水量为50~100m/h,少部分为100~250m/h,平均每采出一吨煤需排水近6m。

开发概况

顿涅茨煤田早在1722年即开始采煤,1769年起进行工业性开发。1913年煤产量提高到25Mt,占俄国煤产量的87%。20世纪60年代以来,虽然该煤田的开采地质条件恶化,井深不断增加,吨煤开采成本高于全国,但是由于其所处地理位置,1980年总产量仍达205Mt。近年来,其煤产量呈下降趋势。1992年,该煤田乌克兰部分煤产量为65.5Mt; 1990年,该煤田俄罗斯部分煤产量为27.6Mt。

本文标签 乌克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