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文化  中国文化

唐三彩的烧制

编辑:天下发布时间:2022-02-04

唐三彩胚胎制作完毕,要经过晾干,然后入窑素烧。唐三彩釉陶的品种很多,但焙烧工艺基本相同,不管是结构复杂的镇墓兽、天王俑,还是比较简单的马匹和骆驼,包括很多生活器皿等,都同样先经过第一次素烧。

素烧前的坯胎有一定水分,烧窑时要先采取小火烘干的方法。把点燃的木柴放在距窑膛一定距离之外,靠窑顶排烟孔形成的抽力,将点燃的烟气吸入窑内,逐步把窑内泥胎水分排除,烘干坯胎。如果前火烧得太大,坯胎中水分排不干,最容易被烧崩或炸裂。唐代烧制三彩坯胎是利用肉眼掌握火色温度的,是从黑色逐渐加温到黑紫色、紫红色、红色、红黄色、黄色、黄白色即成。

坯胎烘干后烧到的温度即挂上紫红火色后,可进入中火烧制,中烧阶段进入大火烧到一定温度,看到窑内火色变成红黄色时,应进行缓慢地烧制,每加一次木柴的时间要长,即靠火,直到胎子烧成。大件物品经过10多小时,小件物品经过5小时,从低温开始逐步达到实际温度摄氏900度左右即可烧成。而有一些器皿类胚胎的烧制温度要达到摄氏1000至1100度。

素烧后的胎体要进行分拣,将有瑕疵的胎体筛选出来毁掉,将无瑕疵的胎体进行细致打磨,使其表面光滑,然后对胎体施釉,晾干后进行二次烧制,也就是釉烧。釉烧用的窑炉是馒头窑(土窑),所用的燃料为经过挑选的干木柴,经过5-6小时的稳步升温,烧至摄氏850度左右即成。

一件成型的器物需要彻底阴干才能进行素烧,这样可以避免高温烧制过程中胎体变形和开裂。唐三彩一般需要两次焙烧,第一次经过1000℃~1100℃左右的温度将胎体烧坚,取出后施釉,再入窑经过800℃~900℃温度釉烧,胎体上的釉料开始融化,釉汁熔融流动相互浸润,形成斑斓的色彩。

釉烧时因为火焰上下流动没有固定的规律性,变化比较大,再加上三彩釉的自然流动性,出窑后器物色彩绚丽夺目,一件唐三彩艺术品就制成了。

唐三彩始见于唐高宗时,开元年间极为盛行,器物造型多样,色彩绚丽,到天宝以后数量逐渐减少。

唐三彩在唐代时期作为随葬品使用,用于殉葬。新中国成立以来随着人们对唐三彩的关注增多,以及唐三彩复原工艺的发展,人们热衷于文房陈设,是馈赠亲友的良品。

唐三彩不仅在唐代国内风行一时,而且畅销海外。还在印度、日本、朝鲜、伊朗、伊拉克、埃及、意大利等十多个国家发现唐三彩。

唐三彩不仅贵在釉色浓艳瑰丽,而且骆驼、马和人物等的造型生动传神,富有生活气息,当时的国际场上,唐三彩就已负有盛名,成为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物品之一。1928年,陇海铁路修筑到洛阳邙山时,出土了大量唐三彩,古董商们将其运至北京,受到了国内外古器物研究者的重视和古玩商竞相收藏。

本文标签 唐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