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文化  中国文化

黄梅戏装扮有什么特点

编辑:天下发布时间:2022-02-04

黄梅戏的服装是汉民族传统服饰的延续,不过是唐宋明时期的为多。较之京剧戏服,少了浓墨重彩、华丽妖冶,多了清雅秀丽、自然隽永,自成一段风流。

戏曲服饰俗称“行头”,它是戏曲表演的艺术载体,是对生活服装进行提炼、加工、变形、美化后而成为艺术表现的一种构成要素。在某种程度上,它依赖其物态的美学意蕴与戏曲表演的程式性、虚拟性和假定性相匹配,具有律动、装饰和符号美的文化意蕴。

据载,黄梅戏《天仙配》是根据我国东汉中叶时期的一则民间传说改编而成的剧本,它以“董永遇仙”的故事为题材,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爱情观和追求幸福生活、向往男耕女织幸福生活的美好憧憬。黄梅戏旧称“黄梅调”,是18世纪后期在皖、鄂、赣三省相连的安庆地区形成的一种民间小戏形式,它吸收了青阳腔、徽剧和当地民歌及其他戏曲的音乐精华,逐渐形成了今天这种具有自己独特风格的一个地方剧种。

《天仙配》是黄梅戏的一出优秀代表性剧目,戏中“董永遇仙”的故事讲述了玉皇大帝的小女儿七仙女深感天庭的寂寞冷清,就鼓动六位姐姐去鹊桥游玩,并拨开云雾偷看人间。当他们看到长江两岸农夫耕田、樵夫砍柴、渔夫撒网、男婚女嫁的景象时,七仙女不由得产生了对人间的无限羡慕和向往。当听到大姐讲述舒州境内天柱山下的董永寒窗苦读、父亲病重无钱医治时,善良的七仙女顿生敬重的怜悯心情,便悄悄偷偷下凡与董永结为夫妻。

我们知道,戏曲艺术的直观性就是让观众充分领略戏剧人物丰美的外部形象,而服饰则承担了创造舞台人物外部形象直接的重要任务,与戏曲舞台整体形态相契合。在剧中,七仙女手持毛扇,盘发右衽,身着精致华丽的深衣曳地,衣袖宽大,袖中镶边。

戏曲服装有唤起联想的特性。它包含着对人物角色的分析,有对过去经历的追忆及时代、历史的鉴定等等。从形象感知到深层思考,再让思考促进感知上升。黄梅戏《天仙配》剧中七仙女的汉服形象设计,则强调服饰的暗示作用,使之介于似与不似之间,从而引导观众进行思考和判定。剧情中由天上、人间两个部分构成。

天上的七仙女形象为玉皇大帝的女儿,身居天庭,身份显赫,此时她身着上襦下裙的女服样式,襦长至腰间以下,裙子长垂至地,交领领口装饰华丽的绣花纹饰,交领口底至腰间与衬领形成层次,大袖口三层作装饰,同时手持毛扇、盘发,表现至高的社会地位。当七仙女下凡到人们,并在槐荫树下与董永结为夫妻后,雇主傅员外以不符契约为由,要挟七仙女一夜织锦绢十匹,成则缩短工期,不成则工期加倍。

七仙女在众姐姐的帮助下完成了约定,并使得董永三年苦役改百日。这时的七仙女则是凡人之妻,身着上襦下裙的女服样式,交领领口装饰朴素的绣花纹饰,交领与身体紧琐,袖口单层,盘发,反映出我国底层劳动女性朴实无华的个性。

黄梅戏《天仙配》中七仙女的着装形象设计,是基于其人物角色在社会及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来决定的。角色不同的身份有不同的服饰表现,其服饰形制各异且等级森严。它说明了黄梅戏《天仙配》中汉服所具备的与华夏民族文化传统有着密切联系的审美特征,反映在黄梅戏中就是戏曲服装设计艺术的程式性。

同时,这也说明了汉服是渗透于人们情感意愿、道德风尚和审美情趣之中并逐渐积淀而成的一种观念、一种反映社会普遍心理和民族精神实质的文化形态。在戏曲艺术这个博大的艺术领域里,黄梅戏《天仙配》借助我国东汉中叶“董永遇仙”的民间神话故事,用七仙女这个美丽善良而充满个性色彩的人物形象,以汉服形制的写意、夸张、虚拟、象征、装饰、华丽的特点,与其剧情水乳交融,既坚守本体、固守神韵,又彰显出戏曲艺术服饰形象的律动美与符号文化意蕴,更突出了戏曲艺术服饰轻灵飘逸的无限魅力。

黄梅戏妆容重眉眼。不同与京剧中浓墨描摹的眼廓、华丽的假面,黄梅戏戏装讲究晕染、讲究神韵,类似于古代仕女的淡妆,真实质朴,小生眉眼上扬,眉峰微聚,风神俊秀,清俊佳绝;花旦眉目含情,顾盼之间,自然一段潋滟风流。不同于其他剧类力求色彩艳丽旖旎,黄梅戏更像一汪氤氲山岚,缭绕缠绵、缱绻万千,于清秀淡雅中慢慢渗透出万紫千红。

本文标签 黄梅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