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文化  中国文化

珠玑巷的历史价值是什么

编辑:天下发布时间:2022-02-04

珠玑巷是中国三大寻根地之一,被誉为“中华文化驿站,天下广府根源”,是古代中原和江南通往岭南古驿道上的一个商业重镇,是中华民族拓展南疆的一个中转地,也是当今数千万广府人及海外华侨的发祥地和祖居地,在岭南人文发展史上有着重要影响。

当年,珠玑巷的住户又再南迁到珠三角地区乃至港澳及海外,从珠玑巷迁播出去的姓氏至今已达一百八十三个,其后裔繁衍约八千多万人,形成了以粤语为语言体系的广府民系,同时也开创了灿烂的岭南文化,是广府人的发祥地、广东仅有的宋代古巷古道,有“广东第一巷”之美誉。

在移民历史中,珠玑巷被誉为广府人的故乡,有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是因为它是移民进入岭南的首站和中转站。以地界五岭南北,位于大庾岭南麓的珠玑巷为始祖居地,可以认为是广府人对自身存在的价值加以定位,即是中原人,更重要的是作为“岭南人”而存在。据民国时期中山黄慈博先生遗稿《珠玑巷民族南迁记》称:由珠玑巷南迁南海、番禺、顺德、新会、鹤山、中山、东莞、恩平、广宁、清远、宝安、阳江、增城等地的氏族有73姓,164族。

珠玑巷170多个姓氏数十万人的南迁,对岭南的开发起到了非常重要作用。在颠沛流离的路途中,本没有亲族关系的各家各户之间却形成了“异姓一家,同舟共济”的手足之情,并为岭南地区带来了中原地区先进的生产技术,使珠江三角洲一带的农业生产得到迅速发展,成为岭南最富裕的地区。他们重视文化教育,注重人才培养,使岭南的文化教育事业在宋代以后迅速赶上了中原地区。

他们在各地定居,开枝散叶,与当地土著人逐步融合,形成了以粤语为语言体系的广府民系。他们在艰苦动荡的迁徙中,为当地带去了中原地区的先进文化,大力发展当地经济,为岭南地区乃至港澳海外的经济文化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珠玑巷成为了岭南地区接受与传承中原文化的起点,促使岭南文化源源不断接受中原文化辐射,对岭南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历史文化

珠玑得名

珠玑巷本叫敬宗巷。据《直隶南雄州志》、明代屈大均《广东新语》和中山黄慈博《珠玑巷民族南迁记》的记载所述,珠玑巷得名,始于唐张昌。张昌家族七世同居,唐敬宗宝历元年(825年),朝廷为表彰其孝义,赐珠玑绦环以旌之。为避敬宗庙谥,敬宗巷便改称“珠玑巷”。珠玑巷得名有近千年历史,因此人们称之“珠玑古巷”。

珠玑移民

唐、宋末年,中原(河南一带)内地战乱频仍,不少氏族为避战祸和自然灾害,纷纷经江西南安(大余)越梅岭南来。在古时,岭南地区为烟瘴之地和官宦贬谪之所。这些先民在兵荒马乱中,扶老携幼,历尽艰险,来到南雄珠玑巷。他们不熟悉岭南各种情况,不敢贸然再南下,只好在此安顿下来,重新创业。居住数年或数十年,他们逐渐适应了岭南地区气候和生活习惯之后,才逐步南迁珠江三角洲。故那里的许多名人望族,都把珠玑巷称为“七百年前桑梓乡”。

珠玑巷人向南迁移的史事从唐朝开始,但重要的迁移事件主要发生在北宋末期至元代初期的二百多年间,大规模的有三次,陆续个别南迁的有一百多次。根据众多的岭南姓氏族谱记载,从珠玑古巷南迁到珠江三角洲,然后又迁徙到港澳和海外的共有150多姓。

传说轶事

风凰桥的由来

民间传说,古时里仁田心村有位聪明伶俐的少女,姓钟,名凤妹。她父母早年病亡,与长兄相依为命,跟着长兄在桥头古榕下卖茶和小食。有次见一人家娶亲路过这里,看到鼓乐队吹吹打打,热闹非常。她从花轿红布帘缝隙中,看见俊俏的新人戴上漂亮的凤冠,象美丽的凤凰十分羡慕。她心底里想,自己名为凤,如果能成为凤凰该多好啊。

从此以后,她不顾家人反对,决心终身不嫁,省吃俭用,把节省的钱存起来。在柏岁那年,她请来石匠,在凤凰桥头竖一牌坊,嘱咐石匠精雕细凿一只石凤凰,置放在牌坊顶端上。牌坊石和凤凰都雕凿好了,钟凤妹请人择日落成。这天,黄道吉日来临,凤妹为竖牌坊心切,很早起床,盛装打扮,亲到现场主持竖牌坊仪式。碑坊刚竖起来,突然倒塌,钟凤妹被压死在牌坊之下。在牌坊倒塌之时,只见一道闪光,石凤凰腾空而起,往南方飞去。乡人认为,钟凤妹已变成凤凰,实现了她多年的夙愿,故把这座桥称为凤凰桥。距桥边较近那个村庄,人们称为“凤凰桥村”。

胡妃避难传说

相传南宋度宗咸淳年间,因奸臣贾似道陷害胡妃,胡妃逃出宫殿,流落江湖,行至临安(杭州)钱塘江畔,恰遇从南雄珠玑巷到临安经商的黄贮万。“万见女貌美,稍以意挑之,女即下船,与万言娓娓不已,愿托以终身之事,因载而归。”事隔多年,家仆刘壮对黄贮万不满,跑到官府告发,官府启奏朝廷,诏令血洗珠玑巷,缉胡妃问罪。

众人为避胡妃之祸,大批南迁珠江三角洲各地。胡妃见状,为不牵连四乡居民,即投井自尽,以免朝廷追究。后人为怀念胡妃,故在珠玑巷古井上置放石塔,以为纪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