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事件  探索发现

狼毒草是怎么变成纸的

编辑:天下发布时间:2022-02-04

狼毒纸是传承藏文化的载体,产于西藏,得名于其造纸的原料狼毒草。狼毒草在西藏是一种分布极为广泛的草本植物,因为毒性较大,用于造纸前人们很少去碰它,当工匠们将狼毒草发达的根用于造纸后,恰好又是狼毒草的毒性,使得狼毒纸成为身怀绝技的经书保镖:历经几百年岁月沧桑的经书,不被虫蛀、鼠咬。

公元641年,应赞普松赞干布请求,唐太宗将文成公主许配其为妻,并派出一支庞大的送亲队伍护送入藏。在离开长安前往逻些(今拉萨)时,充当文成公主嫁妆的,除了金银珠宝,更多的,是各类手工匠人和他们烂熟于胸的手工技艺。作为中原对边地的一次重要文化输血,在内地传承了几个世纪之久的造纸术就这样流入了青藏高原。

东汉时蔡伦发明的造纸术经过不断改进,在内地,造纸原料一般为竹子、稻草和破鱼网。但令文成公主带领入藏的造纸工匠们意想不到的是,他们熟悉的造纸术在雪域高原居然会“水土不服”:

其一,高原上根本没法找到大量的竹子,稻草和破渔网;其二,即便是千辛万苦找到了这些原料,他们造出的纸,也会因过于柔软而只适合毛笔书写,但藏地的书写工具不是毛笔,而是硬笔。这样,这批藏地造纸先行者们必须克服的困难就是,如何因地制宜地寻找到制造纸张的新原料,并保证新原料造出的新纸张能够适应硬笔的书写。

经过长达九年的探索实践,工匠们不仅找到了新的造纸原料,而且逐步形成了独特的藏纸工艺。对此,《中华造纸两千年》明确记载:“吐蕃650年开始生产纸张。”这种纸张,就是狼毒纸。它的得名,源于这些造纸工匠在雪山草地之间寻找到的新的造纸原料:狼毒草。

狼毒草在藏语中称为“阿交如交”,也就是毒草的意思。这是一种在藏区分布非常广泛的草本植物,它有着发达的根系,能够适应高原上干旱而寒冷的气候,每当草原因放牧过度而呈现衰败景象时,狼毒草就会如火如荼。就像大多数有毒的植物都会开出美丽的花儿一样,狼毒草也是如此:当狼毒花还是花苞时,它的颜色是红色的,完全盛开时,则变成了晶莹的白。大片大片的狼毒花簇拥在一起,给人一种生机勃勃之感。但在这美丽的花朵背后,却是狼毒草饱含的毒液。

千百年来,高原上的人们很少有人去碰狼毒草,并因为它的毒性而给它取了这么一个名字。但是,恰好就是狼毒草的毒性,使得它有机会变化出世界上最神奇的纸张。能够用来制作狼毒纸的是狼毒草的根,狼毒草的根系越发达,制作出来的纸张质量也越高,而越发达的根系,其毒性也越大。

那些面目模糊,名字永不可考的唐代工匠们在找到了狼毒草这种新原料之后,也渐渐摸索出了一整套与内地造纸术有所不同的新方法,简单地说,制造狼毒纸,可以分为原料收集和造纸两个流程:

首先是原料收集。工匠们把狼毒根放在石头上,用木棒狠砸,不但要砸破厚皮,还要砸破最里层的木芯。狼毒根有三层,最外层是黑褐色的粗皮,最里层是淡黄色的木芯,中间才是造纸用的白色韧皮。砸破根茎之后,首先撕开厚厚的粗皮,除去最内层的木芯。取出来的韧皮则放在竹篓中,用清水淘洗,以便清除泥沙和杂质。

然后,把淘洗过的韧皮放在石板上晒到半干,再用小刀一点点地削掉黑色的表皮――表皮若没有剔除干净,混在纸浆中就会使造出来的纸张夹杂黑色瑕疵。剔除表层黑皮后,用小刀和剪刀将韧皮分层切碎,分割成细丝,按质量分开,用于制作不同档次的纸。

然后是造纸。决定纸张质量最关键的一步称为浇造,这也是藏地造纸和内地造纸最大的不同之处,内地用的是抄纸法,而藏地用的是浇纸法。两种制纸法必须的工具都是一种叫帘的东西。藏地所用的帘按规格分为三种,都是长方形,在木头的方框里加装棉布帘即成。浇纸时,先在水池中加入足量的清水,再将帘平放其中,水对帘框的浮力会使帘浮在水面上。

这时,用水瓢从桶中取出适量的纸浆倒在帘上,搅动后,让纸浆尽量均匀地分布在帘面,并捡去其中的渣子。之后,再轻轻抬起帘,水就从帘的网眼中滤掉,同时还需适当调整帘的倾斜度,使纸浆流向较薄的区域。抬起纸帘后,把纸帘连同上面的湿纸一起放在阳光下晾晒。晒干后,从纸帘正面沿边框四周压纸,使纸边与帘分离,然后揭下整张纸。一张新鲜问世的狼毒纸至此算是大功告成。

如前所述,狼毒草含有很大的毒性,用狼毒根制成的纸,虽然经过漂洗加工,但仍然有相当的毒性。而正是它的这种毒性,使得狼毒纸成为身怀绝技的经书保镖:在藏区,保存上百年甚至几百年的经书不胜枚举,它们之所以历经岁月沧桑而不被虫蛀不被鼠咬,就在于狼毒纸的毒性使得这些令藏书家们最痛恨的破坏者根本不敢接近经书。此外,再加上高原天气干燥缺氧,狼毒纸制作的经书在具备防蛀特点的同时,还具备了防潮和防腐的特点。

本文标签 藏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