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古诗文  晏子不死君难
  •   崔武子见棠姜而美之,遂取之。庄公通焉。崔子弑之。
      晏子立于崔氏之门外。其人曰:“死乎?”曰:“独吾君也乎哉,吾死也?”曰:“行乎?”曰:“吾罪也乎哉,吾亡也?”曰:“归乎?”曰:“君死,安归?君民者,岂以陵民?社稷是主。臣君者,岂为其口实?社稷是养。故君为社稷死,则死之;为社稷亡,则亡之。若为己死,而为己亡,非其私暱,谁敢任之?且人有君而弑之,吾焉得死之?而焉得亡之?将庸何归?”门启而入,枕尸股而哭。兴,三踊而出。人谓崔子:“必杀之。”崔子曰:“民之望也,舍之得民。”
    参考资料:
  • 译文
    崔杼看见棠公的遗孀棠姜容貌妍丽,便迎娶她为妻。后与齐庄公她私通。崔杼便杀害了齐庄公。
    晏子站在崔家的门外。晏子左右的家臣:“你打算死吗?”晏子说:“国君只是我一人的君主吗,我为何要死?”
    家臣说:“你打算离开齐国吗吗?”
    晏子说:“我有什么罪,我为什么要逃亡?”
    家臣说:“回家吗?”
    晏子说:“君主都已不在,还能回哪里呢?作为民众的君主,难道是凌驾于民众之上的君主?君主的职责要社稷。作为君主的臣下,难道是为了得到他的棒禄吗?臣子的职责要保护国家。国君为了社稷去死,死得其所,我们就应该与之共同赴难;如果君王为社稷而死。百姓当然可以和君主同死。如果是为自己而死或者为自己逃亡,不是他的私密昵友,谁去担这份责啊?况且他人立了君主却要将他杀死,我怎么能随他去死,随他去逃亡呢?
    我将回什么地方啊?”
    崔大夫家的门打开后晏子进入,将君主的尸体放在腿上痛哭,哭完后站起来,一再顿足离去。
    有人对崔杼说:“你一定要杀他。”崔先生说:“他为百姓所敬仰,释放他反而得了民心。”

    注释
    崔武子:齐卿,即崔杼。棠姜:棠公的妻子。棠公是齐国棠邑大夫。
    取:同“娶”。棠公死,崔杼去吊丧,见棠姜美,就娶了她。
    庄公:齐庄公。通:私通。
    弑:臣杀君、子杀父为弑。
    晏子:即晏婴,字平仲,齐国大夫。历仕灵公、庄公、景公三世。
    其人:晏子左右的家臣。
    君民者:做君主的人。
    实:指俸禄。
    昵:亲近。
    庸何:即“何”,哪里。
    兴:起立。三踊:跳跃了三下,表示哀痛。
    望:为人所敬仰。
    舍:释放,宽大处理。

  •   齐庄公为了偷女人而被杀,死得下贱。晏子既不为他而死,也不因他而逃亡;在他看来,无论国君和臣子,都应为国家负责。如果国君失职,臣子就不必为他尽忠。这在当时是很有进步意义的。文章三问三答,答中有反问,最后归结到“社稷”二字,波澜起伏,论旨鲜明。

先秦的其他诗人
  • 韩非 韩非 韩非子生于周赧王三十五年(约公元前281年),卒于秦王政十四年(公元前233年),韩非为韩国公子(即国君之子),汉族,战国末期韩国人(今河南省新郑)。师从荀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政论家和散文家,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后世称“韩子”或“韩非子”,中国古代著名法家思想的代表人物。查看更多韩非的诗文
  • 公羊高 公羊高 公羊高,旧题《春秋公羊传》的作者。战国时齐国人。相传是子夏(卜商)的弟子,治《春秋》,传于公羊平。《春秋公羊传》最初仅有口说流传,西汉景帝时,传至玄孙公羊寿及齐人胡母生,才“著于竹帛”,流传于世。《春秋公羊传》,亦称《公羊春秋》或《公羊传》,是今文经学的重要典籍,起于鲁隐公元年(前722),终于鲁哀公十四年(前481),着重阐释《春秋》之“微言”、“大义”,史事记载较简略。查看更多公羊高的诗文
  • 屈原 屈原 屈原(约公元前340—公元前278年),中国战国时期楚国诗人、政治家。出生于楚国丹阳秭归(今湖北宜昌)。战国时期楚国贵族出身,任三闾大夫、左徒,兼管内政外交大事。公元前278年秦将白起一举攻破楚国首都郢都。忧国忧民的屈原在长沙附近汩罗江怀石自杀,端午节据说就是他的忌日。他写下许多不朽诗篇,成为中国古代浪漫主义诗歌的奠基者,在楚国民歌的基础上创造了新的诗歌体裁楚辞。他创造的“楚辞”文体在中国文学史上独树一帜,与《诗经》并称“风骚”二体,对后世诗歌创作产生积极影响。查看更多屈原的诗文
  • 庄周 庄周 庄子(公元前369-公元前286年),名周,汉族,宋国蒙(今河南省商丘市东北梁园区蒙墙寺村)人,战国时期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道家学说的主要创始人之一。庄子祖上系出楚国公族,后因吴起变法楚国发生内乱,先人避夷宗之罪迁至宋国蒙地。庄子生平只做过地方漆园吏,因崇尚自由而不应同宗楚威王之聘。老子思想的继承和发展者。后世将他与老子并称为“老庄”。他们的哲学思想体系,被思想学术界尊为“老庄哲学”。代表作品为《庄子》以及名篇有《逍遥游》、《齐物论》等。查看更多庄周的诗文
  • 李斯 李斯 李斯(公元前284年—公元前208年),字通古,汝南上蔡(今河南省上蔡县芦冈乡李斯楼村)人[1-2]。秦朝著名政治家、文学家和书法家。参与制定法律,统一车轨、文字、度量衡制度。李斯的政治主张的实施,对中国和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专制的基本格局。秦始皇死后,勾结内官赵高伪造遗诏,迫令公子扶苏自杀,拥立胡亥为二世皇帝,后为赵高所忌。秦二世二年(前208年),父子腰斩于咸阳,夷灭三族。查看更多李斯的诗文
  • 左丘明 左丘明 丘明(姓姜,氏丘,名明),华夏人,生于前502年,死于前422年,享年80岁。丘穆公吕印的后代。本名丘明,因其先祖曾任楚国的左史官,故在姓前添“左”字,故称左史官丘明先生,世称“左丘明”,后为鲁国太史。左氏世为鲁国太史,至丘明则约与孔子(前551-479)同时,而年辈稍晚。他是当时著名史家、学者与思想家,著有《春秋左氏传》、《国语》等。左丘明的最重要贡献在于其所著《春秋左氏传》与《国语》二书。左氏家族世为太史,左丘明又与孔子一起“如周,观书于周史”,故熟悉诸国史事,并深刻理解孔子思想。查看更多左丘明的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