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文化  中国文化

竟陵派的产生背景

编辑:天下发布时间:2022-02-04

“竟陵派”的产生是在公安派锋芒消退的情况下趁势而起的。竟陵派文学主张:为矫正公安派末流信口信手、粗制滥造,流为俚易肤浅的弊病,钟惺、谭元春另立幽深孤峭之宗,即避世绝俗的“孤怀孤诣”和“幽情单绪”,认为只有处于空旷孤迥、荒寒独处的境地,通过孤行静寄的覃思冥搜,才能写出表现作者性灵的真诗。同时主张作诗为文,要以古人为归,读书学古,力求深厚,在精神上达到古人的境界。

竟陵派的学古乃至复古,不得不玩索于一字一句之间,将诗文创作引入狭窄的天地。他们评诗,只着眼于一字一句的得失,流于烦琐纤仄。

他们自己的作品,力求僻涩诡谲,专在怪字险韵上翻花样,与公安派通俗晓畅的诗文大异其趣。因而,竟陵派的文学理论,正反映了那些因处于王朝末日而走向消沉的封建文人的文学倾向。

概念简介

明代后期文学流派。以竟陵(今湖北省天门市政府驻地)人钟惺、谭元春为首,因此得名,又称竟陵体或钟谭体。代表人物是钟惺(1574~1642)和谭元春(1586~1637)。

竟陵派认为“公安”作品俚俗、肤浅,因而倡导一种“幽深孤峭”风格加以匡救,主张文学创作应抒写“性灵”,反对拟古之风。

但他们所宣扬的“性灵”和公安派不同,所谓“性灵”是指学习古人诗词中的“精神”,这种“古人精神”,不过是“幽情单绪”和“孤行静寄”。所倡导的“幽深孤峭”风格,指文风求新求奇,不同凡响,刻意追求字意深奥,由此形成竟陵派创作特点:刻意雕琢字句,求新求奇,语言佶屈,形成艰涩隐晦的风格。

竟陵派与公安派一样在明后期反拟古文风中有进步作用,对晚明及以后小品文大量产生有一定促进之功。然而他们的作品题材狭窄,语言艰涩,又束缚其创作的发展。

值得指出的,由于竟陵派的出现是为矫正公安派的俚俗粗浅之弊,所以很容易让人造成竟陵与公安对立的误解。

其实,竟陵与公安的相同处还是占多数的。竟陵与公安的最大的区别在于他们对反对前后七子所采取的路径不同,出发点与目的还是一致的。

竟陵派的追随者有蔡复一、张泽、华淑等。这些人大都发展竟陵派生涩之弊端,往往略下一二助语,自称“空灵”,使竟陵派文风走向极端。

当时受竟陵派影响而较有成就的是刘侗,他的《帝京景物略》成为竟陵体语言风格代表作品之一。

重要意义

竟陵派的文学理论在文学史上有很重要的意义,它实际是资本主义萌芽时期新的社会思潮在文学领域中的直接反映。李贽反对以儒家经典规范现实社会与人生,袁宏道等反对以前代的文学典范约制当代的文学创作,而提倡一种具有时代性、个人性、真实性,能够表现内在生活情感与欲望的文学,在不同程度上都意味着对旧的精神传统的破坏。

本文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