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文化  中国文化

东路花鼓戏的传统剧目有哪些

编辑:天下发布时间:2022-02-04

东路花鼓戏剧目繁多,素称36大本,72小本,实际上有300多本。文化部门组织专班挖掘整传统剧目,共达八辑之多,均由湖北人民出版社作“湖北戏曲丛书”出版发行。

东路花鼓戏先后挖掘、整理了《白蛇传》《御河桥》《李慧娘》《井台会》《大闹公堂》等一大批优秀传统剧目,移植上演了《江姐》《山乡风云》《南海长城》以及八个样板戏。并产生了自己的创作剧目,其中有麻城乡土剧作家梅基癸创作的《两个队长》《半边天》《桃花岭》《田秀秀》《王老黑收税》等剧目,也有东路花鼓戏剧团集体创作的《盘点》《神兵天降》《暴动联络员》等剧目。

相关剧目

《麻城凤儿》根据何存中小说《姐儿门前一棵槐》改编,取材于老区麻城发生的故事,剧中凤儿与牛儿在大槐树下相亲相爱,然而生逢乱世,牛儿因为家庭贫困,寻求革命,参加红军,凤儿为救牛儿父母,惨遭欺凌,一对恋人,几十年风风雨雨,曲曲折折。情感跌宕,感人至深。全剧表现了老区人民不屈不挠的英雄气概、无私无畏的革命斗志、忍辱负重的奉献精神。

该剧采用麻城市地方剧种东路花鼓戏为表现方式,成功塑造了一个忍辱负重、守护真情、永不变心,既有火辣直率个性,又有大别山人坚强不屈、敢于牺牲的凤儿形象。同时塑造了一群为了争取革命胜利与反动派进行不屈不挠斗争的英雄群体。

该剧唱腔优美动听,作曲者对花鼓戏本来很美的声腔音乐进行再次创新,吸收了不少鄂东地区的传统民间歌曲,使声腔在高低两个区域迂回推进,展现了时代的鲜明特征。

2005年10月,麻城市从保护和传承东路花鼓戏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着手,投入40多万元排演《麻城凤儿》,实现了该市近20年来艺术生产的一次大创作。东路花鼓戏发源于举水以东的麻城地区,流行麻城、红安、新洲、罗田及安徽、河南3省14县市,距今约200年历史,与楚剧是姊妹剧。

发展前景

三四十年代,随着东路花鼓班社日益增多,演出市场不断扩大,群众的热爱日益加深,不仅推进了艺术的发展,同时也造就了一批著名民间艺人,如戴桂亭(绰号戴矮子,红安县人),邹鑫、刘玉清(麻城县人)、潘凤仙(罗田县人)、蔡喜儿(黄冈县人)等,他们在群众中有较深的影响,深受群众爱戴,因而在群众中流传有“吃鸡要吃鸡胯子,看戏要看戴矮子”,“管他割谷不割谷,要看邹鑫哭”,“看了蔡喜儿,回家摸不着椅儿”之说。

建国初的1950年9月,在党和政府的重视与关怀下,麻城县成立了旧剧改革组,由18名老艺人为基本队伍,继而成立了东路花鼓戏专业艺术表演团体,使东路花鼓这株历经风雨的小花进入了更好的发展环境,在文艺工作者的努力下,各方面都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同时有省地文艺专家,如魏开泰、沈建军、欧阳谦叔和方光诚等音乐工作者的指导下,给东路花鼓全面配乐伴奏,使东路花鼓更加完美。

在创作上先后创作了《神兵天降》《田秀秀》等大型现代题材剧目20余部,移植演出《江姐》《山乡风云》等大型现代和历史题材剧目百余部,同时锻炼和培养了宋元珍、陶德凯、宋涛、张汉青、曾美玲等一批艺术新秀。1974年该团以整齐的阵容,较好的艺术将移植的东路花鼓戏《杜鹃山》在湖北电视台通过电视转播给毛泽东等中央领导同志作汇报演出,得到肯定。移植的传统剧目《御河桥》被拍成电视剧在省台多次播放,深受群众欢迎。

随着京九铁路和修建及全线贯通,历史也步入了二十一世纪,伟大的祖国百业兴旺,一片繁荣,而东路花鼓戏这支由大别山人亲手培育的鲜花将会放出更加绚丽的光彩。

本文标签 花鼓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