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文化  中国文化

纳西族的建筑特色

编辑:天下发布时间:2022-02-04

自明代始,在丽江纳西族中已建盖有宏伟壮观的瓦房,但大都是土司和头目的住宅及寺观庙宇。

从清代起,随着文化交流的增多和纳西族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汉、白、藏等族的建筑技术不断为纳西人所吸收,被称为“三坊一照壁”和“四合五天井”的土木或砖木结构瓦房建筑在丽江城镇和坝区、河谷区农村普遍流行起来,并产生了极有特色的民居庭院。门前即渠,屋后水巷,跨河筑楼,丽江古城和不少乡镇民居“家家有院,户户养花”。

庭院是民居平面构图的中心,其地板通常用块石、瓦渣、卵石等简易材料,按民间风格铺砌成有象征意义的图案,如“四蝠闹寿”、“麒麟望月”、“八仙过海”等,体现了多民族建筑艺术的融合。农村“三坊一照壁”楼瓦房的西房北房为房卧室,南房作畜圈。

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丽江大研古城地反映了纳西人博采众长而形成的高超建筑艺术,古城坐落在玉龙雪山下海拔2 400米的高原台地上,始建于宋末元初(一说建于唐代,即当时的“三赕城”),总面积3.8平方公里。四方街是古城中心,四条干道呈经络状向四周延伸。“城依水存,水随城在”是古城的的一大特色。

位于城北的黑龙潭是古城的主要水源。潭水由北向南蜿蜒而下,至双石桥处被分为东、中、西三条的支流,各支流再分为无数溪流,入墙绕户,穿场走苑,形成主街傍河、小巷临水、跨水筑楼的景象。

四方街西侧的西河上设有活动闸门,居民利用西河与东河的高差冲洗街面。众多大小水流之上,造型各异的古老石桥、木桥达354座,使大研古城的桥梁密度居中国之冠。古城的街巷全部用红色角砾岩石(民间称为五花石)铺成,晴不扬尘,雨不积水。

“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是白族民居建筑中最基本、最常见的型式。先锋街20号杨宅,是城镇中三坊一照壁较好的一例,三坊每坊皆三间二层,正房一坊朝南,面对照壁,主要供老人居住;东、西厢房二坊由下辈居住。

正房三间的两侧,各有“漏角屋”两间,也是二层,但进深与高度皆比正房稍小,前面形成一个小天井或“一线天”以利采光、通风及排雨水。通常,一边的漏角屋楼上楼下作卧室或书房,也有作杂物储藏室的;另一漏角屋常作厨房,高为二层但不设楼层,以便排烟。漏角屋的入口一般在厢房厦子的端墙上,设门控制。

四合五天井为大理白族民居中另一种常见的型式。与三坊一照壁不同点在于去掉了正房面对的照壁而代之以三间下房的一坊,围成一个封闭的四合院,同时在下房两侧又增加了两个漏角小天井,故名为四合五天井。

四坊多为三间二层(厢房、下房也有一层的),但正房一坊的进深与高度皆大于其他各坊,其地坪也略高,多朝东、南,在四个漏角小天井中必确一个用于大门入口,设门楼,亦多朝东、南。

人民街503号赵宅即为较典型的一例。此例中间天井面阔三间、进深三间,各坊相交结构上皆用“头梁合抱柱”,主房及大门皆斜朝东南向。人民街502号赖宅则中间天井稍小,结构上采用相应的照面粱榫卯组成“跑马转角楼”,主房与大门亦斜朝东南。

本文标签 纳西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