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文化  中国文化

中医理论著作《灵枢》又名《针经》

编辑:天下发布时间:2022-02-04

《灵枢》,是中医理论著作。又名《黄帝内经·灵枢》(《黄帝内经灵枢》),亦称《九卷》、《针经》、《九灵》、《九墟》等。

约成书于中国春秋战国时期,为《黄帝内经》组成部分《九卷》古传本中唯一流传下来的刊本。

汉魏以后,由于长期抄传出现多种不同名称的传本。

“灵枢”之名始称于唐代,南宋史崧献家藏《灵枢经》,并予刊行,《灵枢》始有定本。

原书9卷,81篇。史崧重加校订时,扩编为24卷,此后历代又有12卷本,23卷本等,然内容次序基本相同,其中以12卷本的各种刊本为多见。

本书内容与《素问》相似,在基础理论和临床方面,两书互为补充,各有阐发;在经络、针灸方面,较《素问》丰富翔实,故有《针经》之称。

几千年来该书对中医学,尤其是针灸学的发展起着指导和奠基作用。1949年后有排印本。

《灵枢》是中医经络学、针灸学及其临床的理论渊源。

《灵枢·刺节真邪》论道:“用针者,必先察其经络之虚实。一经上实下虚而不通者,此必有横络盛加于大经,令之不通,视而泻之,此所谓解结也。”“解结”之法有疏通经络,扶正祛邪,调和阴阳的功效。

论致病邪气,不外乎分为内因、外因、不内外因。外因方面以六淫为主,内因以七情为主,不内外因主要指房室伤、金刃伤、烫火伤、虫兽伤以及中毒等。

致病因素侵袭机体,导致邪正盛衰,阴阳失调,经络失衡,气血失常,或津液代谢失常,会出现机体各种“结”的病证与特征,表现为或瘀滞,或阻逆,或寒凝,或留浊,或各种痹证等,尤其位于经络循行脉线上表现更为明显,即相应的经络出现经络信息反应,如在体表局部经络解剖定位的腧穴淫痒、酸楚、麻木、过敏压痛、隐疹、皮丘、皮下结节、异常色泽等变异现象,有的虽然“结”症轻微或看不到,实质上是存在“潜在经络病机”的结果,故可以认为无病不成“结”。

因此,“解结”是针灸临床的一种指导思想与诊治方法,“能知解结”者,则可以把握与提高临床疗效的方向,即“契绍于门户”。

临床上通过望、闻、问、切四诊合参的经络穴位诊法,明确腧穴处的皮下组织有无隆起、凹陷、松弛和皮肤温度的变异等“结”的反应现象,及有关穴位邻近或远端有无明显的结节、条索状物等阳性反应征,以此进行经络辨病辨证,运用“解结”法整体论治。

“解结”法在《内经》中虽然没有确切指出,但从文献考证上看,《内经》中有关的论述颇多。如《灵枢·经水》曰:“审、切、循、扪、按,视其寒温盛衰而调之。”《素问·三部九候论》亦道:“视其经络浮沉,以上下逆从循之。”《素问·缪刺论》言:“疾按之应手如痛,刺之。”《素问·骨空论》亦载:“缺盆骨上切之坚痛如筋者,灸之。”《内经》中论述的审、切、循、扪、按、刺、灸等均可认为是“解结”思想的运用大法。

故所谓“解结”,即解除疾病证候之结,通调经络阴阳,其思想正合《灵枢·经脉》所说:“经脉者,所以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

本文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