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文化  中国文化

成都皮影的历史溯源

编辑:天下发布时间:2022-02-04

成都皮影又称成都灯影,是一种古老的传统民间艺术形式。分布在四川成都市和所辖县城,属于四川西路皮影。历史悠久,清朝末年较为盛行,如今它已是稀罕之物了。历史出现了很多成都皮影制作及表演艺术家。主要有钟长兴、仲焕章、刘洪顺、蒲灯影、王大果等。

成都皮影跟民间剪纸一脉相传,它的神奇魅力,足以令人震撼。今年,我国已经将皮影和剪纸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报人类口头及非物质历史文化遗产名录。抢救和保护皮影已经是一件紧迫的民族文化复兴工作,历史上的成都皮影是古代艺术的一个巅峰。

简介

成都皮影,俗称“成都灯影”,有“纸灯影”、“皮灯影”之分。影人体形硕大,比北方皮影人高出一倍,最大的达七、八十厘米。成都影人服饰华美、面貌俊俏、较为写实。影人服饰以舞台戏装为蓝本,做工精致,花团锦簇,演出效果极佳,深受城乡民众喜爱。

成都皮影是指分布在成都市和所辖县城范围的皮影,属于四川西路皮影,其历史悠久,如何发祥无史料记载,根据清代傅崇矩《成都通览》记载,成都皮影戏在清朝末年较为盛行,有16个“成都灯影”班之多。

又查《成都方志》得知,清末民国时代成都周边县城内还有许多皮影的玩友组织,至三、四十年代受到电影的影响,一些茶馆里经常演出的皮影戏也只有在寺庙里祈福还愿才能看到了,传统影戏就这样慢慢消逝。

现在,响应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政策,在2006年,成都成立了中国皮影博物馆,成都皮影子乃至全中国散落在民间的影子都找到了一个好归宿,一些皮影戏班也得到了政策性保护,成都皮影终于又见点点曙光。

成都土生土长的土皮影是何模样,已无从考证,现如今传世的皮影是成都的土灯影结合外来的皮影的造型特点,特别是湖北皮影,逐步发展变化而来,成为现今为止,留存于世最为精美的皮影之一。

溯源

成都平原是皮影戏特别适合滋生成长的地方,受都江堰灌溉之利,土地肥沃,物产丰腴,百姓衣食无忧,生活闲暇,讲究情调,注重精神文化修养。这种社会氛围,促进了地方文化艺术的发展,也使成都皮影成为我国戏剧化程度最高、最成熟的皮影戏流派,在全国独树一帜,且扬名海外。

清末皮影戏盛行

成都皮影如何发祥无史料记载,根据清代傅崇矩《成都通览》记载,成都皮影在清朝末年较为盛行,有16个“成都灯影”班之多,又查《成都方志》“双流县志”条记载:“清末,县内已有灯影演出。

民国初年,双流县邹家常(今龙池乡)有灯影班子,华阳土主庙(今永兴乡)也有灯影班子,民国19年(1930),华阳县中和乡一人组织购置了灯影演出箱子,常在庙会或节日中演出。民国30年(1941),李泽生带来纸制灯影,后又备置牛皮灯影,在双流城乡多次演出。解放后,演出渐次消失”。

民国时期,新津县玩友组织

“清末民国时期,成都市新津县皮影戏较盛行,城关的“聆音会”、“盛友会”、“钧天乐”等玩友组织,常演唱皮影戏,文井乡李吉安和周寿延曾于民国18年(1929年)组织皮影戏班,太平乡鲁海山的技艺特别高,提调灵活,说唱和动作协调,驰名附近各省。20世纪30年代以后,皮影戏在新津逐渐衰落,到40年代已经无人演唱,外地来演唱者也日益减少”。

五、六十年前,在成都的茶铺或堂会上还能看到皮影戏,如今它已是稀罕之物了。据一些老人回忆,皮影戏班影人角色很多,剧目也多,但戏班人少,最多十一、二人,少则三、五人也能撑起。他们都是多面手,提起皮影能演,还能操琴、击鼓伴奏,同时兼各种角色的腔调吟唱。但凡一些流行的川剧戏目,皮影班都可以表演。

回到乡间,演员们自己硝制皮革,镌刻影人、场景和道具。没有人请,就荷锄务农。一个皮影班子,两三件衣箱包裹就是全部家当,或肩挑或马驮,来去方便,收费低廉。行会、宗族,甚至家庭、个人都请得起。乡村集镇庙会、各类民俗庆典、祭祀活动,都离不开皮影戏的捧场。

皮影班子有很多神话戏,神仙鬼怪天上地下的出没,菩萨罗汉法力无边的精彩,加上高亢的声腔,震耳的锣鼓,把四方几里地的人们都吸引过来了,一派过年过节的热闹场面。有些水平高的班子能在繁华都市长期呆下去,满足观众高标准的欣赏要求。因此,川西坝子一带许多灯影艺人,脱离农耕,成为近代的职业演员。

本文标签 皮影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