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文化  中国文化

绍剧的历史沿革

编辑:天下发布时间:2022-02-04

绍剧,中国传统戏曲剧种。原名“绍兴乱弹”,俗称“绍兴大班”,源于秦腔,1950年定名为绍剧。

绍剧起源于浙江省绍兴市上虞县(现为上虞区),流行于绍兴、慈溪、余姚、萧山及其他浙沪一带。

绍剧是浙江三大剧种之一,已有300多年历史,拥有400多个剧目,最具代表的剧目有《孙悟空三打白骨精》、《龙虎斗》等。

绍剧是一种以“【三五七】、【二凡】”为基本唱调的绍兴地方戏剧,以高亢激越的唱腔、粗犷朴实的音乐、豪放洒脱的表演和文武兼备等特点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

2008年6月7日,绍剧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历史沿革

明嘉靖年间,秦腔自北方流传到浙江绍兴,与余姚腔融合,逐步形成一种激越昂扬的新腔,称为“调腔”,最鲜明的是“二凡”,腔调和秦腔,初为吹唱道士班和堂名班等坐唱形式,一人兼唱多行脚色,并以大锣、大鼓、铙钹伴奏。搬上舞台后,称“绍兴高调班”。

明末清初,昆腔盛行,继而乱弹传入,高调班纷纷兼唱昆腔和乱弹,形成三合班。

清乾隆年间(1723-1735年)开始盛行。

咸丰、同治年间,高腔和昆腔逐渐失去观众支持,特别在农村,乱弹备受欢迎,于是艺人改唱乱弹为主,称绍兴乱弹班。

清末民初,绍剧开始进入上海。受京班(京剧戏班)影响,化妆及舞台陈设均有改善,舞台开始设置软、硬布景和聚光灯,化妆趋向细致。

20世纪30年代,女旦登台,戏装、头饰日益鲜丽精巧,扮相逐渐规范。

20世纪30至40年代,从其他剧种引进置景技巧,盛行机关布景。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开始按剧情进行舞台美术设计。

1950年,绍兴乱弹正式定名为绍剧。

建国初期,有同春、同兴、新民等九个民间职业剧团。后经登记、合并,数量虽稍有减少,但由于招收新学员办了数期培训班,培养了接班人,使绍剧得到较大的发展。

1956年,改同春绍剧团为浙江绍剧团。1965年有专业绍剧团六个。“文化大革命”中绍剧受到摧残,粉碎“四人帮”后得到复苏。

80年代起,逐渐以化学材料代替棉布、木材制作布景和道具,并借鉴其他剧种进行舞台美术改革,但在变革中始终保持了绍剧的特色。

到1982年,有浙江省绍剧团和绍兴县、萧山县等三个专业绍剧团、一个绍剧训练班。

建国后,整理改编了不少传统剧目,编创了一大批现代戏、历史剧。整理改编的传统剧目有《龙虎斗》、《后朱砂》、《火焰山》、《芦花记》、《香罗带》、《孙悟空三打白骨精》等;编创的现代戏有《血泪荡》和《阿Q正传》,历史剧有《于谦》等。

其中《芦花记》曾在1954年华东区戏曲会演上获奖;《于谦》在1979年获文化部颁发的演出一等奖,剧本二等奖;《孙悟空三打白骨精》于1960年由天马电影制片厂摄制成彩色影片。

本文标签 越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