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文化  中国文化

萧太后河在哪里

编辑:天下发布时间:2022-02-04

萧太后河又名萧太后运粮河,全长20多公里,自辽圣宗统和二十二年开凿,是辽代保障政治军事稳定,经济繁荣的重要水路要道。

萧太后河的正源是辽南京城的护城河,其水来自位于蓟城西北的洗马沟,与此同时又引入西山和海淀诸泉,再加上对沿途众多湖泊、沼泽和湿地的利用,不仅赢得了丰沛、稳定的水流,还大大节省了开河工程量。而众多支流和湖泊,又可以发挥节蓄和控制水量的妙用——“旱时有水行船,雨时能吞水保岸”,这乃水利工程之至高境界。

严格的质量标准,主要体现在河身工程上。在解放后疏浚旧河道时,曾经对萧太后河进行过测量,河床宽约31米,河底宽约8米,河底和河岸分别以坚硬的黑色和黄色黏土铺垫而成,坚固异常。

从明清时期笔记中得知,萧太后河始建于统和六年(988年),正是萧太后摄政期间由萧绰主导开凿。运河开凿成功定名萧太后河。

发展历史

萧太后河又作“肖太后河”,是北京最早的人工运河。明清笔记记载:“河面船只穿行,河岸行人如织,如同江南水乡。”国内的地理课本、学生用地图册上一般作“肖太后河”。

“萧太后”是指辽朝(大契丹帝国)的圣宗之母萧氏(史称萧太后),此河之所以以“萧太后”来命名,是因为当年她率军征战北宋的时候,扎营在今天的北京,曾经一度缺水,差役寻水许久,终于找到了一条河流。萧太后喝后夸赞水很甘冽,便问起水名。差役报这是条无名的河流,她就降旨以她的名号来命名。这当然只是个传说,正史中没有记载。

据相关史料显示,萧太后河是北京最早的人工运河,位于京城的东南部,因辽萧太后主持开挖而得名,始于统和六年(988年),是北京成为国都以来最早的漕运河,最初是为运送军粮所用,后成为皇家漕运的重要航道。它比元代漕运的坝河早280多年,比元明清漕运的通惠河早300多年,而今依然是北京东部的主要河流之一。明清笔记记载:“河面船只穿行,河岸行人如织,如同江南水乡。”

有观点认为这条运河始于辽南京城东南迎春门的护城河(现在西城区的半步桥一带),出左安门,向东南方向,主要服务于辽南京城的粮食供给。“旱时有水行船,雨时能吞水保岸”。萧太后河在通州张家湾汇入凉水河。现在通州区还有一座萧太后桥,但这座桥是明朝万历年间(1603年)修建的,万历皇帝赐名“通运桥”,这座桥的命名也是源于桥下的萧太后河。

萧太后主政时期,通过选贤治吏,学习汉字等一系列政策,促进了东胡、鲜卑、契丹、汉族等各民族的大融合。社会繁荣,那时候辽国人也来喜欢南京城休闲度假,萧太后河就成了当时的一条热门旅游线路。辽国人经常来个水上一日游,他们在迎春门乘船东下,欣赏沿岸水乡风光。沿河商贾云集,一派国泰民安的景象。金国灭辽以后另开金口河,引永定河水,萧太后河的地位下降了。到了元代又开通了通惠河,彻底结束了京城水路交通大动脉的历史使命。变成了一条服务于两岸人民生产和生活用水需要的普通河流。

地理环境

萧太后河位于北京市东南郊。主流源于东南护城河,上游支流源于朝阳区老虎洞。自西北向东南流,在通县汇入凉水河。1958年修建通县通惠引水干渠时,将该河拦腰截断。上段主河道长11.85公里,宽8-13米,流域面积21.83平方公里,在朝阳区马家湾村南入通惠排水干渠。萧太后河是北京市南部城区及朝阳区南部的主要排水通道。上游河段排洪能力33立方米/秒,下游河段排洪能力55立方米/秒。河道上修建蓄水闸6座,蓄水20余万立方米。

本文标签 萧太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