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文化  中国文化

浙西词派产生的历史背景是什么

编辑:天下发布时间:2022-02-04

浙西词派是清代前期最大的词派,影响深广。其创始者朱彝尊及主要作者都是浙江人,故称之。朱彝尊与该词派其他主要作家李良年、李符、沈皞日、沈岸登、龚翔麟并称“浙西六家”。随着清朝统一全国,走向鼎盛,阳羡派悲慨健举、萧骚凄怨之声,渐成难合形势要求的别调异响,以朱彝尊等为代表的浙西词派顺应太平,以醇正高雅的盛世之音,播扬上下,绵亘康、雍、乾三朝。

基本介绍

词起于唐,盛于宋,而衰于元明;到了清代,词的创作和研究又重新活跃起来,词家辈出,词作繁富,词坛上出现了不同的流派,词论上主张各异,创作上风貌纷呈,加上大量地整理编印词集、词选、词话,一时景象繁荣,蔚成大观,被人们称为词的中兴时期。在清初诸词派中,浙西词派是当时和后来影响都很大的一个重要词派。

浙西词派是因其开创者朱彝尊及其主要成员大都是浙西人而得名。朱彝尊,字锡鬯(chàng畅),号竹坨(chá茶),又号金风亭长;秀水(今浙江嘉兴)人。精通经学考据,工诗能文,诗与王士祯为南北两大宗,尤擅长词;其《曝书亭集》中,收有词集《江湖载酒集》、《静志居琴趣》、《茶烟阁体物集》、《蕃锦集》等四种,计七卷,凡五百余首;加上拾遗和补辑的词,共有六百多首;有清诸词家中,除阳羡派词人陈维崧外,词作之富很少有人与之匹敌。

朱彝尊的同里词人还有李良年、李符、沈皞日、沈岸登、龚翔麟等,他们同气相求,互相唱和,与朱彝尊合称为浙西六家;龚翔麟曾将各家词作合刻为《浙西六家词》。

浙西词派以浙西词人为主,同时也包括创作倾向与之相同的他籍词人,如同时稍晚的桐乡(今安徽桐城北)人汪森、华亭(今上海松江县)人钱芳标、仁和(今杭州)人丁澎等,虽不是浙西人,但在论词观点和创作特色上和浙西词人同承一脉。因而也极力推波助澜。正如朱彝尊在《鱼计庄词序》中所指出的那样:“浙词之盛,亦由侨居者为之助;犹夫豫章诗派,不必皆江西人,亦取其同调焉耳。”

产生背景

社会原因

明末清初,民族、阶级矛盾异常尖锐。江南是抗清反清的重要基地。云间词派(今上海松江)率先出现在明末词坛上。陈子龙、夏完淳等爱国词风影响了嘉兴词人。1645年,清兵攻入嘉兴,大肆屠杀。嘉兴人民遭受一场浩劫。文人们也难逃厄运,遭受种种波折。家国之恨凝结于胸。清初严酷的文网不允许人们发表一点不满。于是,词这一特殊的诗歌形式便成为他们抒发心中不满的工具。正如朱彝尊所言:"盖时至而风会使然。"(《水村琴趣序》)

文学原因

词盛于两宋,衰于元明。元明以后以曲闻名。词人大多以作曲方式作词,词作还是不少的,但使词曲合流,失去词之特色。朱彝尊批评元明词坛一是充塞内容无聊或绮靡污秽之作:"宣、政而后,士大夫争为状寿之词,联篇累腰,殊无意味","陈言污语,俗气熏入骨髓"。二是违背词之特色:"强作解事,均与乐章未谐","间有硬语","排之以硬语,每与调乖;窜之以新腔,难与谱合"(以上见《词综·发凡》及《水村琴趣序》)。浙西词派创始者提倡恢复词的特色,得到众人响应。

基础条件

嘉兴本是文化之邦,有悠久的吴楚民歌的历史。吴山越水的旖旋风光和甜美柔软的吴音乡语,与词体十分相宜。宋以后,词就在嘉兴土地上良好地生长着。清初,一批在词坛上有影响的文人大力提倡,互相倡和,切磋观摩研讨,形成一种良好的氛围,使词得以迅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