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文化  中国文化

道教服饰是什么样的

编辑:天下发布时间:2022-02-04

道教服饰,指道教徒的衣着穿戴,属于汉族传统服饰体系。又称“法服”、“道服”、“道装”等。道教服饰是华夏民族(汉族)的传统服装,社会服饰随着时代发展屡有更异,道教内部则大体不变。《天皇至道太清玉册》说:“古者衣冠,皆黄帝之时衣冠也。自后赵武灵王改为胡服,而中国稍有变者,至隋炀帝东巡便为畋猎,尽为胡服。独道士之衣冠尚存,故曰有黄冠之称。”

概述

早期道教服饰,并无严整规范,自南朝陆修静之后,开始形成制度。《历世真仙体道通鉴》卷二十四说:“修静立道士衣服之号,月破星巾,霓裳霞袖,十绝灵幡,于此著矣,”说明道教服饰自陆修静起有了定制。《太平御览》卷六十五引《传授经》说:陆先生“对上下接,谓之俯仰之格,披、褐二服也。”披,即披肩,又作“帔”。褐,《玉篇》作“袍”解。此后,道教服饰便逐渐定型。

道教对其服饰相当慎重,无论全真派和正一派都是如此。比如《三洞法服科戒文》就说了四十六条关于法服的规戒,《初真戒》亦有四十六条关于戒衣的戒律。道士服饰,古无定制。大约从南朝宋陆修静起,始据古代衣冠之制,结合宗教需要,

定为制度。《陆先生道门科略》曰:此前,道士也有法服,“旧法服单衣袷帻,箓生袴褶,所以受治之信,男赉单衣墨帻,女则绀衣”。现在则改以巾褐裙帔为道士之法服,“巾褐及帔,出自上道(盖指上清法——引者注),礼拜着褐,诵经着帔。……夫巾褐裙帔,制作长短,条缝多少,各有准式,故谓之法服”。

此后,逐渐增修,至南北朝末,基本形成一套完整的服饰制度。即按道士入道年限及学道之深浅,分为若干等级,对每个等级道士的衣服、冠巾、靴履,应该使用什么布料、应采的颜色、应取的样式等,作出具体的规定。每个等级的道士皆须按此着装,不得混淆。据南北朝所出之《传授经戒仪注诀》载,道士服饰有:“葛巾、单衣、被(帔)、履、手板。”

据时间大体相同之《洞真太上太霄琅书》载,则有:“葛巾、葛单衣、布褐、布裙、葛帔、竹手板、草履。”

法服

道士法服的基本形制为:上著褐,下著裙(裳),外罩帔。此实为沿袭古代上衣下裳之制。同时,在褐、帔等之制作上,又采取条块剪裁与缝制的方法。上云“二十四条”、“三十二条”之“条数”,即指衣料被剪裁之条块(幅)数,亦即将此条块加以缝合而成衣的“条缝”数。此法亦源于古制。《礼记·深衣》即规定“深衣”须裁剪成十二幅后加以缝合,谓:“制十有二幅,以应十二月。”

另外,“长裙大袖”是道教法服的一大特点,其道袍、戒衣等,袖口宽一尺八寸,或二尺四寸,故旧时有民谣云:“二可怪,两只衣袖像口袋。”

冠巾

大体说来,平时戴巾、帻,作法事时戴冠,而巾冠之名称、式样则有多种。

大体与清代同,其名目如《清规玄妙》所载。平时,“道士一般著白布袜、云履或青鞋。”

靴履

《洞玄灵宝三洞奉道科戒营始》卷三引南北朝所出之《科》书曰:“道士、女冠履制皆圆头,或二仪像,以皮、布、絁、绢装饰,黄黑其色,皆不得罗绮锦绣。……其袜并须纯素,絁、布、绢为之。其靴圆头阔底,鞋唯麻而已。自外皆不得著。”

又云:“《科》曰:凡道士、女冠,履、屦,或用草,或以木,或纯漆布、帛、絁、绢。”

《洞玄真一自然经诀》《洞玄太极隐注经》又规定灵宝道士著草履。

以上布鞋、草履盖为平时所穿,高功法师作法事时,则穿靴或舄(复底靴)。

道教十分珍视自己的服饰,称其传自黄帝或老君,要道士依制穿著,以有别于普通百姓。南北朝所出的一些道书中,还借服饰名称解释的机会,赋予以宗教道德意义,用以勉励道士修道立德。

本文标签 道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