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文化  中国文化

《竹枝词九首并引》全诗及赏析

编辑:天下发布时间:2022-02-04

《竹枝词》原名“竹枝”、“竹枝歌”、“竹枝曲”,本是乐府《近代曲》名。最早为巴人口头传唱的民歌。据史书记载,早在战国时期,楚国荆湘一带就有“下里”和“巴人”的流行歌曲,“下里”是楚歌,“巴人”是巴歌,楚歌带有巴风,巴歌带有楚风,二者相互渗透,互相融合。

《竹枝词》就是这种巴楚民歌融合遗传的产物。如同屈原作《九歌》一样,刘禹锡从当地民歌中汲取素材,变民俗风趣为文人风雅,显示了文学创作中雅俗互补的重要意义。

竹枝词九首并引

刘禹锡

四方之歌,异音而同乐。岁正月,余来建平,里中儿联歌《竹枝》,吹短笛,击鼓以赴节。歌者扬袂睢舞,以曲多为贤。聆其音,中黄钟之羽,其卒章激讦如吴声,虽伧儜不可分,而含思宛转,有淇、濮之艳。昔屈原居湘、沅间,其民迎神,词多鄙陋,乃为作《九歌》,到于今荆楚鼓舞之。故余亦作《竹枝词》九篇,俾善歌者飏之,附于末,后之聆巴歈,知变风之自焉。

序文翻译:各地的民歌,声音虽有不同,但都是乐曲。长庆二年(822)正月,我来到夔州上任。听到当地的儿童联唱竹枝词,有人吹短笛伴唱,击鼓为节拍,歌的人同时高扬衣袖,纵情舞蹈。谁能唱得多,就是胜者。听其竹枝词的曲调合乎黄钟律所定的羽调曲,乐曲结尾的一段,激烈昂扬,像是吴底民间歌曲。虽激越纷杂,但委婉曲折,有情歌之音调。

昔日屈原流放沅湘之间,见俗人祭祀之歌舞,其词鄙陋,因作《九歌》之曲。我今见荆楚之歌舞亦类此,故而也作《竹枝词九首》,交付善歌舞的人传扬雅正之曲辞吧。把这九首《竹枝词》附在屈原《九歌》之后,使后世听“巴歙”的人了解“变风”的来源。

序文赏析:从这一段序引看来,刘禹锡开始作《竹枝词》九首是有意继承《九歌》的,后来他又作二首,就另外题作《竹枝词二首》,并不合在一起。另外他又作了《堤上行三首》、《踏歌词四首》,其实也是“竹枝词”,因为这两组诗中都提到“竹枝”。

白帝城头春草生,白盐山下蜀江清。

南人上来歌一曲,北人莫上动乡情。

山桃红花满上头,蜀江春水拍山流。

花红易衰似郎意,水流无限似侬愁。

江上朱楼新雨晴,瀼西春水縠文生。

桥东桥西好杨柳,人来人去唱歌行。

日出三竿春雾消,江头蜀客驻兰桡。

凭寄狂夫书一纸,信在成都万里桥。

两岸山花似雪开,家家春酒满银杯。

昭君坊中多女伴,永安宫外踏青来?

城西门前滟滪堆?,年年波浪不能摧。

懊恼人心不如石,少时东去复西来。

瞿塘嘈嘈十二滩,此中道路古来难。

长恨人心不如水,等闲平地起波斓。

巫峡苍苍烟雨时,清猿啼在最高枝。

个里愁人肠自断,由来不是此声悲。

山上层层桃李花,云间烟火是人家。

银钏金钗来负水,长刀短笠去烧畲?

这是一幅清新朴素的夔州山区自然风物图和生活风俗画。

山上桃花红、李花白,层层叠叠,漫山遍野。越过桃花李花,山间白云缭绕,炊烟袅袅,山里人家若隐若现。带着银钏金钗的女子头顶木盎下山汲水,戴着箬笠身挂长刀的男子上山烧荒种田,山路十八弯,上山下山虽然艰辛却也情韵悠然,朴素美好。

刘拜山说梦得此数章,曲尽夔州江山、风俗、人情,含思宛转,饶有民歌情味,可称独绝。

本文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