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文化  中国文化

黄老之学的产生与发展

编辑:天下发布时间:2022-02-04

黄老之学发扬了老子的唯物主义。虽然他们基本上站在道家的立场,却成为了道家的左翼。稷下黄老之学一开始就受到齐国封建统治者的支持和利用,它在稷下学宫中居于主导地位。这是因为齐国的田氏政权是取代姜氏而成立的新政权,它需要对其合理性进行辩护,以巩固统治地位。那么,这种学说是怎样建立的呢?

因为老子是陈国人,而田氏的祖先公子完正是在春秋中期齐桓公时由陈国避乱逃到齐国的。所以,田氏政权选择了来自南方陈国的老子学说,同时又抬出传说比尧、舜、禹、神农更早的黄帝来。一方面是要以此压倒儒、墨、农等家,更重要的是齐威王把黄帝作为田氏的始祖,确是下了一番苦心琢磨出来的。因为田氏是黄帝的后裔,而姜氏是炎帝的后裔。黄帝战胜炎帝而有天下的传说,就为"田氏代齐"的合法性找到了历史的根据。

建立霸业

同时又打着黄帝的旗号来建立霸业,甚至统一六国。古器物铭文《陈侯因敦》记载:"其唯因,扬皇考昭统,高祖黄帝,迩嗣桓文。"大意是齐威王(因即因齐)要发扬他父亲桓公午的光荣传统,远要以黄帝为祖宗,近要继承齐桓公、晋文公的霸业。齐威王把黄帝作为田氏的始祖,此说是有历史根据的。

齐威王在铭文中宣扬田氏的祖先是黄帝,又把黄帝与老子的学说结合起来形成黄老之学,以此作为稷下学宫的主体,为田氏建立的政权进行辩护,造成"田氏代齐"的合理观念。在这样政治背景下,黄老之学在齐国的稷下学宫形成了。因此,郭沫若说:"黄老之术......事实上是培植于齐、发育于齐,而昌盛于齐的。"这话是很有道理的。黄老之学是兴起于齐国的学派,因其有田齐政权的支持,它在齐国的势力相当大。

当庄子还在宋国的隐居处发表游世、出世的高论时,东方的齐国、陈国,道家正发生着划时代的变革;老子哲学中积极人世的思想基因,已成长发育成极具“攻击力”的黄老学派,将在未来的中国历史舞台上领数千年风骚。”关于黄老之学的形成和发展的问题,学术界还有争论。

说到黄老之学首推齐国的稷下学宫,时间在战国中期。稷下学宫的黄老之学主要是由稷下先生们从老子学说进一步发展而来的。齐国推行黄老,不久使齐国得到强盛。人们将这些学者统称“稷下先生”。

《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说:"慎到,赵人。田骈、接子,齐人。环渊,楚人。皆学黄老道德之术。"而且著作也很多,"慎到著十二论,环渊著上下篇,而田骈、接子皆有著焉"。稷下黄老之学按郭沫若的意见,分为三派:一派是宋钘、尹文;一派是田骈、慎到;一派是环渊。

《老子》一书是环渊整理出来的,这一派较多的保留了老子的虚静无为思想;田骈、慎到一派,则提出"以道变法"。而刘尉华、苗润田《稷下学史》认为《黄老帛书》可能是环渊的著作。这种意见比较谨慎,又照顾到《黄老帛书》多楚语,其作者应是楚人,而环渊正是楚人,同时又是稷下先生,属于稷下黄老之学的创始人之一。

因此,说他著《黄老帛书》应当是有道理的。战国时期有名的黄老学者还有申不害、鹖冠子、文子等,而在思想史上地位更为重要的则是宋钘、尹文一派。

1973年长沙马王堆3号汉墓出土的《老子》乙本卷前有《经法》、《十六经》、《称》、《道原》4篇古佚书,共一万一千多字。唐兰《马王堆出土〈老子〉乙本卷前佚书的研究》一文中认为,这4篇古佚书就是《汉书·艺文志》里所说的《黄帝四经》,这4篇古佚书与《老子》合在一起,应是黄老之学的主要经典之一。

人们又把它叫做《黄老帛书》。据《史记·乐毅列传》介绍汉初治黄老之学的有名学者盖公的师承关系,一直上朔到战国中期赵国的河上丈人。因此,有人推测,《黄老帛书》的作者即是河上丈人。又有人认为河上丈人是齐闵王后期稷下诸子各分散时,隐居在齐之高密一带的稷下黄老学者。《黄老帛书》的发现,为研究黄老之学提供了宝贵的材料。但学术界对它的研究,意见分歧较大,这里不再详细介绍。

除《黄老帛书》之外,黄老之学的代表著作,主要是《管子》、《吕氏春秋》等。有的学者提出,过去认为是伪书的《尹文子》、《鹖冠子》,其实不伪,也属于黄老之学的著作。

稷下道家学派继承了原始道家思想,主张不累于俗,不滞于物,见侮不辱,情欲寡浅。提出齐万物以为道,顺乎自然,不顾于虑,不谋于智,于物无择,与之俱往,并把黄帝与老子相并称。道教将黄帝与老子同尊祖师的根源也是从庄子的文章里宣传出来的。

在《庄子·大宗师》就说黄帝得道,升天成仙了;《在宥》篇中有广成子向黄帝传授“至道”。将黄帝尊为祖师的是道家的另一派黄老术士神仙方技家,继承发扬了道家养生思想,这给神仙信仰及道教以后的内丹术理论的出现埋下了伏笔。

黄老之学是道家的一种分支,在战国中晚期思想界有相当强大的势力。在几个诸侯国握有统治权的法家人物,颇多学习黄老,如韩国的申不害和韩非、齐稷下的赵人慎到等等,都以其学归本于黄老。汉代窦太后好黄老术,司马谈论六家要指,仍把黄老列为首位。

本文标签 黄老之学汉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