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文化  中国文化

巴渝文化的历史起源

编辑:天下发布时间:2022-02-04

巴渝文化是长江上游地区最富有鲜明个性的民族文化之一。巴渝文化起源于巴文化,它是指巴族和巴国在历史的发展中所形成的地域性文化。

巴人一直生活在大山大川之间,大自然的熏陶、险恶的环境,炼就一种顽强、坚韧和剽悍的性格,因此巴人以勇猛、善战而称。巴人的军队参加周武王讨伐商(殷)纣王战争,总是一边唱着进军的歌谣,一边跳着冲锋的舞蹈,勇往直前,古代典籍之“武王伐纣,前歌后舞”。

历史渊源

起源

从有确切记年史料判定年代出发,只能以武丁时期甲骨文中的“巴方”,作为巴人有文字以来的历史的上限。而且,目前真正有史料记载其活动的巴人始祖,只有《世本》所载的巴氏之子务相,即《路史》说的“后火召生顾相,降处于巴,是生巴人。”

通过考证,巴人传说中的始祖,最早可追溯至大白皋;大白皋之后,其部族有分化、繁衍,其中一支以凤鸟为图腾的部族,与殷人和巴人的先世均有关系;

巴人首领后照出于乘厘,乘厘就是“常仪”,仍属于传说时代的人物;而后照虽为巴人始祖,但有确切史料记载的却是其后的务相;务相在位的年代,如用甲骨文中的“巴方”作参照,约为商代中前期,故可以说巴人部族的形成在商代。

迁徙与发展

巴氏等五姓结盟、形成部族联盟时的武落钟离山,位于今湖北省长阳县境,地处鄂西山区。总的说来,巴氏等五姓结盟、形成部族联盟的地点定在湖北的西南部,可能是比较符合历史事实的。

廪君被拥戴为君长后,率领巴族沿清江扩展疆土,在盐阳战胜了盐水女神部落。即今天的恩施县。现在县城在清江西岸,在隋唐以前,县治在清江北岸,按水北为“阳”,故亦可称为盐阳。

关于巴族、巴人的活动范围,从目前见到的史料看,是很不完整的。考古材料方面的证据,也相对较缺乏。应该指出的是,由于当时战争的频繁,巴族本身势力的消长,民族的迁徙,巴族的势力范围,仅能说明是古代巴族活动的区域,而不能作为固定的边界,有些地方可能是巴族长期居住的中心,有些地方可能是他们势力曾到过的范围。

民族特点

古代巴族能歌善舞,其歌舞内容主要是从“战舞”发展演变而成的巴渝舞,后来逐步成为一种专供表演的宫庭舞蹈。巴渝舞是集体舞蹈,它刚劲有力,富有气势,到了汉代,巴渝舞被列为宫廷宴乐,在宫廷庆典时进行演示。以后,巴渝舞不断演变,其分支为僚人的“羽人舞”、江南的“盾牌舞”、土家族的“摆手舞”,以及川东的“踢踏舞”。

春秋战国时代,巴族的民歌也相当有名,它不但流行于巴境,而且在楚国也胜炙人口。《昭明文选》就有关于巴山调广为民间传唱的记载:“客有歌于郡中者,其下始于下里巴人,国中属而和者数千人。”这时说的郡,指的就是楚国的都城,即现在湖北江陵。

巴山调在楚国尚有千人和唱的壮观景象,在巴国本地就更不用说了。作为山歌的巴山调,亦称竹枝词,经民众创作和传唱,文人受其影响而纷纷效仿。唐代大诗人刘禹锡就曾仿民歌作《竹枝词》九首,其中,“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踏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还有晴”,以天气的晴、雨巧妙隐喻男女恋情而为广大民众所喜爱。

自刘禹锡之后,竹枝词开始成为一种富有民歌味的诗体形式,保存在我国历代诗词集中,足见巴山调对我国文学创作的重大影响。

本文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