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事件  中国历史事件

2002年12月27日:南水北调工程开工

编辑:天下发布时间:2022-01-28

2002年12月27日,南水北调工程正式开工。江苏段三潼宝工程和山东段济平干渠工程成为南水北调东线首批开工工程。“南水北调”(拼音:nán shuǐběi diào)即“南水北调工程”,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战略性工程,分东、中、西三条线路,东线工程起点位于江苏扬州江都水利枢纽;中线工程起点位于汉江中上游丹江口水库,供水区域为河南,河北,北京,天津四个省(市)。

工程方案构想始于1952年国家主席毛泽东视察黄河时提出。自此,在历经分析比较50多种方案后,调水方案获得一大批富有价值的成果。南水北调工程规划区涉及人口4.38亿人,调水规模448亿立方米。工程规划的东、中、西线干线总长度达4350公里。东、中线一期工程干线总长为2899公里,沿线六省市一级配套支渠约2700公里。

2012年9月,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丹江口库区移民搬迁全面完成。南水北调工程主要解决我国北方地区,尤其是黄淮海流域的水资源短缺问题,规划区人口4.38亿人。共有东线、中线和西线三条调水线路,通过三条调水线路与长江、黄河、淮河和海河四大江河的联系,构成以“四横三纵”为主体的总体布局,以利于实现中国水资源南北调配、东西互济的合理配置格局。

社会意义

1、解决北方缺水;

2、增加水资源承载能力,提高资源的配置效率;

3、使中国北方地区逐步成为水资源配置合理、水环境良好的节水、防污型社会;

4、有利于缓解水资源短缺对北方地区城市化发展的制约,促进当地城市化进程;

5、为京杭运河济宁至徐州段的全年通航保证了水源。使鲁西和苏北两个商品粮基地得到巩固和发展。

经济意义

1、为北方经济发展提供保障;

2、优化产业结构,促进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

3、通过改善水资源条件来促进潜在生产力,形成经济增长;

4、扩大内需,促和谐发展,提高了国内GDP。

生态意义

1、改善黄淮海地区的生态环境状况;

2、改善北方当地饮水质量,有效解决北方一些地区地下水因自然原因造成的水质问题,如高氟水、苦咸水和其他含有对人体不利的有害物质的水源问题;

3、利于回补北方地下水,保护当地湿地和生物多样性;

4、改善北方因缺水而恶化的环境;

5、较大地改善北方地区的生态和环境特别是水资源条件。

主标识

主标志以四条向上扩展的线条构成水花状,下部叠压成龙形。整个图案庄重大方,具有两层象征意义,一是四条线代表长江、黄河、淮河、海河,龙及其上下两朵祥云代表东、中、西三条调水路线,象征南水北调工程将中华腹地四条江河联系起来,形成宏观调控水资源的巨大能力;二是龙为中华民族的象征,四条线形成向上托举状,意为南水北调工程是支撑中国经济持续发展、民族振兴的世纪伟业。

主辅标志确定“蓝”为基色,蓝色再现了水的勃勃生机。

辅标识

辅标志由四宽三窄七条弧线构成飘逸流动的调水图案,四条宽线代表长江、黄河、淮河、海河;三条窄线代表东、中、西三条调水路线,两者相互衔接、叠压,构成四横三纵的大水网格局。整个图案象征南水北调工程的实施是宏观调控水资源的重大战略举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