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事件  中国历史事件

藩镇割据的背景

编辑:天下发布时间:2022-02-04

唐玄宗李隆基在位(公元712年~公元756年)时期,为防止周边各族的进犯,大量扩充防戍军镇,设节度使,赋予军事统领﹑财政支配及监察管内州县的权力,共设九个节度使和一个经略使(见天宝十节度使)。其中特别是北方诸道权力的集中更为显著,经常以一人兼任两三镇节度使,安禄山就是凭借身兼范阳、平卢、河东三镇节度使而发动叛乱的。

安史之乱爆发后,为了抵御叛军进攻,军镇制度扩展到了内地,最重要的州设立节度使,指挥几个州的军事;较次要的州设立防御使或团练使,以扼守军事要地。于是各地出现不少节度使,防御使,团练使等大小军镇。后来扩充到全国。

唐朝藩镇设立之前,中央政府在边地上设置有守捉、城、镇、军,总体称为道。此后由于唐朝内部经济的发展与兵制的变化,唐睿宗景云元年(710年),唐朝设立河西节度使、支度使、营田使等使,统领凉、甘、肃、伊、瓜、沙、西七州,河西藩镇成为唐朝第一个藩镇。唐玄宗时开始置有大量的藩镇。例如开元元年(713年)始置幽州藩镇(驻今北京市)节度使与朔方藩镇(驻今宁夏灵武市)节度使。开元六年(718年)开始设置安西四镇节度经略使。开元七年(719年)置剑南藩镇(驻今四川省成都市)节度使。

唐玄宗在位时期,由于均田制瓦解,建立于其基础上的府兵制亦随之瓦解,开始实行募兵制。唐玄宗大量扩充军镇,设节度使,赋予军事统领、财政支配及监察管内州县的权力,共设九个节度使和一个经略使。

至唐玄宗天宝年间,已增至9个节度使与两个经略、两个守捉:安西节度使、北庭节度使、河西节度使、朔方节度使、河东节度使、范阳节度使、平卢节度使、陇右节度使、剑南节度使、岭南五府经略使、长乐经略、东莱守捉、东牟守捉。伴随着边地藩镇的设立,府兵制逐渐被募兵制所取代,边地置有大量的精兵,共计四十九万士卒和八万匹战马屯驻边地。

藩镇的出现源于唐玄宗时代的节度使和采访使的权力合一。在唐朝前期,行政区划只分两级,州管着县,国家直管着州。但是唐朝地域辽阔、人口众多,国家直接管着300多个州,难免力不从心,又怕在州上再设置一层后引起割据,于是采取了折中办法,派中央大员到地方去当只有监察地方权但没有行政权的采访使,这些观察使有固定的监察区,就被称为道——在玄宗时代,一共有十五个。

唐玄宗时代,府兵制向募兵制转化,在边境上就形成了新的大军区——节度使,总管辖区内的一切军事事务。他们二者权力都很大,但如果权力不合二为一,不同时拥有军政权是无法形成割据的。

但是玄宗末年出现了利用皇帝宠信而实现两者合一的节度使安禄山,这样他就相当于把整个河北道变成了自己的地盘,所以才有和中央叫板的实力。在天宝十四载(755年),他终于掀起了安史之乱——唐朝的转折点。

本文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