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事件  中国历史事件

1985年1月24日:熊毅逝世

编辑:天下发布时间:2022-02-04

1985年1月24日,熊毅逝世于南京。熊毅(1910.3.10-1985.1.24),字其毅,贵州贵阳人,土壤学家。曾任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研究员、所长。

1949年获美国密苏里大学硕士学位,1951获美国威斯康星大学博士学位,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熊毅毕生致力于土壤科学事业,是中国土壤胶体化学和土壤矿物学的奠基人,土壤发生和土壤资源研究、水稻土和土壤肥力研究、土壤生态和环境科学研究的开拓者。

科研综述

熊毅对土壤化学、土壤物理、土壤矿物、土壤改良、土壤发生分类、土壤肥力及土壤生态环境等进行了研究土壤胶体的研究,对阐明土壤的性质、土壤肥力实质和土壤发生特性有重要意义研究了中国土壤中粘土矿物,根据其演变的顺序,寻找出中国主要土类中粘土矿物的分布规律对华北平原等广大地区土壤的系统调查,提出了统一规划,因地制宜,综合治理旱、涝、盐、碱的原则及“井灌井排”等治理措施拓展了水稻土氧化还原的形成学说。

熊毅毕生致力于土壤科学事业,是中国土壤胶体化学和土壤矿物学的奠基人,土壤发生和土壤资源研究、水稻土和土壤肥力研究、土壤生态和环境科学研究的开拓者。

20世纪50年代起,带领百余名科技人员在黄淮海平原开展了土壤旱、涝、盐、碱及风沙等自然灾害的科学研究和农业综合治理工作,在封丘县开创了以“井灌井排”为核心、水利工程和农业生物措施相结合的盐碱地综合防治技术,为提高黄淮海平原的粮食生产能力作出了重大贡献。治理黄淮海平原盐碱地,使每年粮食增产上百亿斤。

通过黄河中下游冲积平原的土壤调查,熊毅用发生学的观点系统地研究了华北平原土壤形成条件、过程、特性和分类,改变了过去统称“冲积土”的命名,对各种层状沉积物发育的土壤类型,特别是褐土、浅色草甸土(潮土)和盐碱土的形成过程、发展阶段、分布规律及其特性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揭示了第四纪河流沉积规律,层状沉积物结构、类型及其对土壤水肥特性、水盐运动和农业生产的影响;

开创性地研究了浅层地下水与土壤盐碱化的关系,根据沙、粘相间的沉积层次所形成的岗、坡、洼地形与水盐运动状况,总结出旱、涝、盐碱在发生上的联系,为有效防治土壤盐碱化提供了理论依据;首次明确提出春旱、秋涝和土壤盐碱化是阻碍华北平原农业生产发展的主要限制因素,特别是在无排水条件下发展自流灌溉引起土壤次生盐碱化,是限制平原地区农业生产发展的关键。

人物评价

熊毅院士为黄淮海平原农业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为中国土壤科学人才的培养和研究所的建设与发展作出了杰出贡献,是党的优秀儿女、是先进科技工作者的代表、是“科学、吃苦、奉献、合作”的黄淮海精神的永久丰碑。

熊毅院士这种为国家为人民服务的精神,连同他深入学科前沿、重视新学科研究的探索精神,以及培养年轻科技人员的科学方法,是广大科技工作者的榜样,更是土壤所的宝贵财富,土壤所要永远传承熊毅院士的精神。

本文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