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事件  世界历史事件

一战和二战间隔时间短的原因

编辑:天下发布时间:2022-02-04

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的国际关系是一项在学术界相当火热的问题,不管是国别研究、历史研究、国际关系研究人员,都对这个问题灌注了不少精力。这个问题确实很有意义,对于欧洲人来说,第一次世界大战无疑是一个巨大的历史创伤,参战的英、法、德、俄等大国,运气坏的发生了解体与革命,整个国家发生崩溃,运气好的也损失惨重、羸弱不堪,一战之后,法国20—40岁的人损失了一半,这意味着法国的整整一代人中的一半都死于这场战争。

按理说,在经历这种创伤之后,各个大国应当会将“严防下一次世界大战的发生”设定为国际关系的最主要、最优先的目标,以防噩梦再次降临。实际上,大国们在战后也确实在防止战争上做了远比过去要多的努力。

然而,吊诡的是,大国们想出种种避免大战的办法,但第二次世界大战却在20年之后就再次发生,就连19世纪后半叶的全面战争,也没有如此频繁过。因此,探究两次世界大战的间隔为何如此短暂,是相当有意义的事。

战争,自然属于国际关系范畴,只有当我们把视线投向国际关系视角之上,才能找出这个疑难问题的答案。1919年,一战以协约国的胜利为终结,各国代表齐聚在凡尔赛和会上,经过几个月的讨论,参战国签订了《凡尔塞和约》,此次合约不仅仅规定了战败国的赔偿问题,还有这建设性的功劳:它为战后的国际关系设定了一种国际体系,其名为“凡尔塞体系”。

凡尔赛体系的特点如下:其一,一战之中帝制被推翻的德、奥、土、俄四国,各国不再谋求帮助旧王朝复辟,新建立的政府(除苏联外)得到承认,奥匈帝国分裂出来的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罗马尼亚等国家也得到承认。其二、欧洲领土上尽量遵循民族自决原则,按照民族划分疆界(虽然这一点没有做到)。其三、建立国际联盟,世界上各个主权国家都可以参与。

关于国际联盟的提议相当重要。建立国际联盟的呼吁由美国总统威尔逊提出,他的目的有两点:杜绝秘密外交,将一切外交行动都展现在一个开放性的组织(即国联)中;大国之间通过协调进行集体行动,将所有可能引发世界大战的局部危机扼杀在摇篮之中。

一战之前的国际体系由终结拿破仑战争的《维也纳和约》所确定,故称“维也纳体系”。维也纳体系的特点,便是大国均势。欧洲的五个强大国家:英、法、普、奥、俄之间的实力对比与势力范围相当,虽然有强弱之分,但实力差距并没有到达一国对另一国具有压倒性优势的程度。在维也纳体系下,各国之间通过相互结缔防御性同盟来保持和平,因为当一国欲对另一国发起战争之时,它必然还要面对另一大国的军队,这样,各国为了避免同时与两个大国作战,都会尽量避免通过战争手段解决问题。

在俾斯麦时代,德国虽然已经脱胎换骨,但俾斯麦仍然对法、俄两国的夹击感到恐惧,于是,他试图将俄罗斯拉入德奥同盟之中。但是随着俄罗斯在巴尔干的不断扩张,奥匈帝国感受到了压力,因为巴尔干地区是奥匈帝国长期以来垂涎欲滴的肥肉。随着俄奥矛盾的激化,俄罗斯退出了三国同盟,大国联盟体系走向了崩溃的边缘。

但是,外交家们并不傻,他们知道如果欧陆想保持和平,就需要建立起新的大国联盟体系。于是德奥开始拉拢意大利,而法俄为了针对德国,走到了一起。在新的联盟体系下,欧陆的和平继续微妙的维持着。

但是,随着德国实力的迅速增长以及大国之间殖民地争端越来越严重,德国的锋芒毕露,完全有自信同时面对法、俄两个大国。因此,维也纳体系下的大国结盟政策已经无法保持和平,最终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

一战之后,各国吃一堑长一智,他们知道,维也纳体系的基石—大国均势已经不复存在,各国之间的实力强弱与100年前已经完全不同,而且美国、日本等新兴国家的崛起以及苏联的建立令国际关系多了诸多变量。因此,他们放弃大国结盟的方式,通过大国协商、集体行动以扼杀危机的方式维持和平。执行这种和平政策的机构,正是新建立的国际联盟。

但是,成也国际联盟,败也国际联盟。从理论上而言,通过国际联盟进行集体行动的方法确实无懈可击,但是在现实之中,这种想法过于理想。集体行动的前提是大国真的能团结起来,与其他国家采取同样的行动,但是,各国的实际情况不同、面临的问题也不同,意识形态更是大相径庭,想让他们合作起来集体行动,实在是难上加难。

事实上,国联遇到的正是这个问题。从国联建立时,英法美等国家便因为意识形态问题,将新建立的苏联排除出国际联盟之外;而美国人长期以来遵循着华盛顿的教诲:远离混乱不堪的欧洲,这形成了美国的孤立主义思想,参议院拒绝了威尔逊提出的加入国联的建议,于是,美国也没有加入国联。从一开始,国联就排除了两个强国,大国集体行动怎么可能达成呢?

大萧条对国际联盟的打击更具破坏性。一战之后,各大国试图遵循美国人的两个意见,其一是消除战前高耸的贸易壁垒,保障贸易自由进行;其二是民族自决,暂缓对与殖民地与半殖民地的侵略。一战之后,世界经济形势不错,各国不必设置贸易壁垒与扩大殖民地,也可保持可观的增长速度。但是,当1929年大萧条来临之后,这种增长速度消失了,迎来的反而是经济崩溃,银行倒闭、工人失业、罢工四起。

对于英、法、美这种老牌资本主义强国而言,大萧条的打击虽然巨大,但是他们还是可以通过深厚的底子来避免国家的崩溃。当这些国家熬过大萧条前期最艰难的时刻,他们便可以进行经济体制改革,来恢复在萧条中崩溃的经济。

但是,并非所有国家都有英、法、美这样深厚的底子。德国的经济在一战之中受到了严重打击,《凡尔塞和约》施加的天文数字赔款更让德国经济不堪重负。而且,为了支撑羸弱的经济,德国在战后相当支持外部资本进入德国,以帮助德国恢复。但后来,这些外部资本反而成为了致命的鸩毒:外部资本是德国一战后的经济基石,当大萧条来临时,各国纷纷撤回海外资本,德国的经济一下子就遭遇了最严重的崩溃。

日本虽然也是世界上的列强之一,但她的经济基础本身就远远不如欧洲列强。面对工业水平更强大的欧洲大国,日本的商品几乎没有多少竞争力。因此,日本难以通过贸易、经济手段保证自己的大国地位,只能加紧对外侵略,扩张自己的势力范围。一战之后,世界经济的增长让日本分了一杯羹,日本人便愿意遵循美国人的意见,暂停对于中国的侵略。大萧条来临后,日本无法再继续从世界经济增长中获得好处,只能走上传统的对外扩张道路。

德日两国在经济危机中受到的打击,进一步破坏了国联进行集体行动的力量。德国纳粹党掌权后,希望通过恢复大国地位、对外扩张来满足不断激进化的德国国民;而日本则走上了传统的侵略路线,对中国东北发动了进攻。面对两国的挑衅与侵略活动,英法以及渐渐开始与国联合作的美国发出了强烈谴责,并利用国联的正规程序要求两国迅速停止。德日的反应是:直接推出国际联盟。从此之后,国联的力量与合法性大大下降,仅有英法两个大国存在。

仅存的英法两大国,也已然不复19世纪的威风。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两国无论是人口、还是经济,再或是在殖民地的威望,都遭到了严重的打击。这就导致在两国国内,避免战争的和平主义思潮迅速崛起。

英国人与法国人都认为,避免战争是放在第一位的,而遏制危机反而成了第二位,他们主张通过贸易、外交等和平方式遏制危机,却不愿意动员战争手段。这就造成了一个矛盾:如果引发危机的国家意志坚定、不肯退让,只有用战争才可以停止,怎么办?英法肯定不愿意使用战争,这便会纵容对方的挑衅,最终,危机继续扩大,仍然会引发战争,英法避免用战争来遏制危机,但战争仍然会发生。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的绥靖政策正是因为这个矛盾而起。英法认为,只要自己退一步,让德、意、日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他们就会停下脚步。但是,法西斯国家的欲望是无限的,英法满足了他们的要求,他们便提出新的要求,当英法发现满足法西斯国家的利益无法让他们停下脚步时,已经晚了,法西斯国家已经获得挑战世界秩序的力量,战争一触即发。

因此,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国际联盟几乎完全失去力量。国际联盟无法督促各大国进行集体行动,来遏制法西斯国家的扩张。最终,一战之后的凡尔塞体系崩溃,集体行动的方式被证明完全无法达成,仅仅过了20年,人类社会就从一场残酷血腥的战争,走向另一场更为残酷血腥的战争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