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人物  中国历史人物

史可法生平简介

编辑:天下发布时间:2022-02-04

史可法(1602年—1645年5月20日),字宪之,号道邻,汉族,明末抗清名将、民族英雄。他为官清廉,坚贞不屈,是明末著名的政治家。

简介

祖籍河南郑州市中牟县后史庄,生于开封府祥符县(今开封市祥符区双龙巷)。

崇祯元年(1628年)进士,任西安府推官。后转平各地叛乱。北京城被攻陷后,史可法拥立福王朱由崧(弘光帝)为帝,继续与清军作战。官至督师、建极殿大学士、兵部尚书。弘光元年(1645年),清军大举围攻扬州城,不久后城破,史可法拒降遇害。当时正值夏天,尸体腐烂较快,史可法的遗骸无法辨认,其义子史德威与扬州民众随后便以史可法的衣冠代人,埋葬在城外的梅花岭。

史可法死后南明朝廷谥之为“忠靖”。清乾隆帝追谥为“忠正”。其后人收其著作,编为《史忠正公集》。

个人作品

史可法有《史忠正公文集》四卷,为其玄孙史开纯于乾隆四十九年(1786年)汇集其遗稿,将其生平所作之诗刊印而成。

衣冠墓

史可法衣冠墓位于江苏省扬州市。史可法壮烈殉国后,其遗体不知下落,后人将其生前穿过的袍子、帽、靴,用过的笏板,埋葬在扬州城外的梅花岭上,并在史氏宗祠东宅建立“忠烈祠”。

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清高宗追谥史可法为“忠正”,世称“忠烈公”。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还御笔亲题“褒慰忠魂”四字,以赞其英勇忠烈,此外还挽诗一首并命大臣咏和题跋制成手卷,置于扬州梅花岭史公祠中,并作能工巧匠摹镌勒石竖立于祠壁两旁。

人物评价

史可法的一生只有两点值得肯定:一是他居官廉洁勤慎,二是在最后关头宁死不屈。至于他的整个政治生涯并不值得过分夸张。明清易代之际激于义而死焉者多如牛毛,把史可法捧为巨星,无非是因为他官大;孰不知官高任重,身系社稷安危,史可法在军国重务上决策几乎全部错误,对于弘光朝廷的土崩瓦解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明史》:可法短小精悍,面黑,目烁烁有光。廉信,与下均劳苦。军行,士不饱不先食,未授衣不先御,以故得士死力。史可法悯国步多艰,忠义奋发,提兵江浒,以当南北之冲,四镇棋布,联络声援,力图兴复。然而天方降割,权臣掣肘于内,悍将跋扈于外,遂致兵顿饷竭,疆圉曰蹙,孤城不保,志决身歼,亦可悲矣!高弘图、姜曰广皆蕴忠谋,协心戮力,而扼于权奸,不安其位。盖明祚倾移,固非区区一二人之所能挽也。

乾隆帝《钦定胜朝殉节诸臣录》:至若史可法之支撑残局、力矢孤忠,终蹈一死以殉;又如刘宗周、黄道周等之立朝謇谔、抵触佥壬,及遭际时艰,临危授命:均足称一代完人,为褒扬所当及。史可法节秉清刚,心存干济,危颠难救,正直不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