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古诗文  凉州词二首·其二
  • 秦中花鸟已应阑,塞外风沙犹自寒。
    夜听胡笳折杨柳,教人意气忆长安。
    参考资料: 1、曹寅 等.全唐诗(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10月版:第366页 2、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年12月版:第61-62页
  • 译文
    关内此时应该已是暮春时节,可是塞外仍然是大风凛冽、尘沙满天,冷酷严寒。
    夜晚听着凄凉的胡笳曲《折杨柳》,让人的思乡之情更加浓厚。

    注释
    凉州词:唐乐府名,属《近代曲辞》,是《凉州曲》的唱词,盛唐时流行的一种曲调名。凉州词:王翰写有《凉州词》两首,慷慨悲壮,广为流传。而这首《凉州词》被明代王世贞推为唐代七绝的压卷之作。
    秦中:指今陕西中部平原地区。
    阑:尽。
    胡笳:古代流行于塞北和西域的一种类似笛子的乐器,其声悲凉。
    折杨柳:乐府曲辞,属《横吹曲》,多描写伤春和别离之意。
    意气:情意。一作“气尽”。
    长安:这里代指故乡。

    参考资料: 1、曹寅 等.全唐诗(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10月版:第366页 2、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年12月版:第61-62页
  •   这首一首边塞诗,写边关将士夜闻笳声而触动思乡之情。万里别家,多年不归,有时不免思乡,无论是见景还是听声,都容易勾起悠悠的乡思。

      “秦中花鸟已应阑,塞外风沙犹自寒。”写战士们在边关忍受苦寒,恨春风不度,转而思念起故乡明媚、灿烂的春色、春光来。

      “夜听胡笳折杨柳,教人意气忆长安。”极力渲染出了一种思乡的氛围:寒冷的夜晚万籁俱寂,而笳声的响起更让人辗转反侧难以入眠,并且悲凉的笳声吹奏的偏又是让人伤怀别离的《折杨柳》,悠悠的笳声在夜空回荡,教战士们的思乡之意更加浓厚。

      这首诗抓住了边塞风光景物的一些特点,借其严寒春迟及胡笳声声来写战士们的心理活动,反映了边关将士的生活状况。诗风苍凉悲壮,但并不低沉,以侠骨柔情为壮士之声,这仍然是盛唐气象的回响。

    参考资料: 1、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年12月版:第61-62页
  •   这首诗的具体创作时间不详。唐人七绝多是乐府歌词,凉州词即其中之一。它是按凉州地方乐调歌唱的。从标题看,凉州属西北边地;从内容看胡笳是西北流行乐器。这些无一不与西北边塞风情相关。所以是一首边塞诗。

唐代的其他诗人
  • 王烈 王烈 王烈,唐朝诗人。生卒年月,籍贯生平不详。查看更多王烈的诗文
  • 段穀 段穀 《全唐诗》收《市中狂吟》诗1首,小传未云其为何时人。按段谷,许州(今河南许昌)人。累举进士。家丰于财。后发狂,常行吟于市中。宋仁宗庆历末病死,权厝于野。数年后迁葬,发视仅存空棺,时以为尸遁升仙。事迹见《括异志》卷七。《全唐诗》误作唐人收入。查看更多段穀的诗文
  • 李福业 李福业 李福业,调露二年进士,登第后为侍御史。五王诛二张,亦与谋。及败,放于番禺,匿志州参军敬元礼家,吏获之,就刑。诗一首。查看更多李福业的诗文
  • 吴商浩 吴商浩 吴商浩,明州(今浙江宁波)人。进士,屡试而不第。唐时在世,世次不详。《全唐诗》存诗9首。事迹据其诗推知。查看更多吴商浩的诗文
  • 李愿 李愿 陇西人,著名隐士,与韩愈、卢仝为好友,因韩愈一篇《送李愿归盘谷序》使得此李愿盘谷声名鹊起。这也使得李愿为千古之谜,至今不知“李愿”何许人也,以及更多的信息?由于时代久远,史料不详,至今云山雾罩,扑朔迷离,历朝历代都进行考究。但是纠正了“李愿,西平忠武王李晟之子”的说法。清康熙年间,吴楚材、吴调侯编写的《古文观止》所选《送李愿归盘谷序》一文中,“友人李愿居之”句下有小字注曰:“李愿,西平忠武王李晟之子,归隐盘谷,号‘盘谷子’”。然而“李愿,李晟之子”这个说法并不可信———综合考察李晟、李愿、韩愈的史传资料,查看更多李愿的诗文
  • 李播 李播 中唐诗人李播(字子烈,789~?)当时诗名甚著,白居易称颂他“动笔诗传鲍谢风”(《寄李蕲州》),但其人之诗传世者甚少,《全唐诗》卷四九一仅录存其《见志》诗一首,又《全唐诗》卷七七三有署名李播的一首五绝《见美人闻琴不听》。白居易在自己的《对酒有怀寄李十九郎中》一诗中引用过李十九播《悼故妓》中的两句:“直应人世无风月,始是心中忘却时”。查看更多李播的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