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中国  三国两晋历史

赢荡到底是什么意思?

编辑:天下发布时间:2022-02-03

我们知道“芈”是楚国国姓,本意是羊的叫声,多半因为楚王的部族以羊为图腾,以此作为族号标记。古代还有很多带女字偏旁的姓,如姬、姜、嬴、妫等(周朝姓姬、齐国姓姜、秦国姓嬴),这都是保留了母系氏族的印记。

这些姓氏也构成了中国《百家姓》的基础,再加上历朝历代以国名、官职、封地等为姓,姓的种类不断丰富,形成了现在我们所使用的姓。

以图腾为姓在远古姓氏起源中比较普遍,如商朝始祖母简狄“见玄鸟堕其卵,简狄取吞之,因孕,生契”,意思是说简狄吃了鸟蛋怀孕生的契,后来舜帝认为契是鸟之子,就赐他姓“子”,成了商朝的祖先。

先秦时期称谓比现在复杂得多,姓、氏、名、字各有意思,姓是部族的称号,代表了血缘关系,氏是随着部落扩大形成的分支。

赢荡到底是什么意思?

当时一般用姓称呼女子来区分血缘,用氏来称呼男子以区分贵贱,这就是为什么《芈月传》中楚威王名叫熊商,公主却叫芈殊、芈月了。

楚国“芈”姓有熊氏、屈氏、昭氏等十几个分支,熊氏是国君专属使用。屈原是芈姓屈氏,与楚王同姓不同氏,因为男子称氏不称姓,所以他叫屈原,不叫芈原。

屈原对自己的出身极为看重,《离骚》开篇第一句“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说自己是上古五帝的后裔。正是强烈的自我优越感,养成了屈原远大的理想和孤高傲娇的心性,在听到秦灭楚的消息后,悲愤忧郁,毅然投江自沉了。

刚才说到秦国姓“嬴”,按照男子称氏不称姓的原则应该称氏,而秦国祖先封于赵城,因此以“赵”为氏,所以也可以说《芈月传》中秦王应是赵驷,《史记》中都称秦王“嬴政”为“赵政”。

但是好像秦国对姓氏分别没有其他诸侯严格,不同时期变化较大,而且秦国与赵国同姓,所以两国从不通婚,避免血缘近亲不利于优生繁衍。


这样的话把芈姝的儿子“嬴荡”称作“赵荡”,那些yin/ying不分的人们就不会觉得“嬴荡”听起来怪怪的啦。秦王给他取名"荡"定是希望他勇武坦荡,有壮秦国威,荡平中原之意。

顺便说一句,秦统一以前第一人称不论贵贱都可以自称朕。大伙看到芈月“朕有喜了”的表情包,也不要惊讶,那不是说芈月称帝了,而是当时谁都可以喊一声:“朕知道了”,因为直到秦始皇才将“朕”定为皇帝的专称。

按照姓、氏分开的原则,孔子的姓氏倒也值得玩味了。孔子出身没落贵族,是殷商遗民的后裔。舜帝赐商族姓“子”,按规矩孔子其实是“子姓孔氏”,那么问题来了,孔子不姓“孔,反倒是姓“子”了。

不过由于秦末战乱导致贵族没落,社会阶层大变动,到秦汉以后姓、氏逐步合而不分了。司马迁在《史记·孔子世家》中对此也没有深究,为我们后人背这些历史常识省掉了麻烦。

最初姓、氏是部落或集体的代称,后来人们发现使用“个人名字”的方便,取名、取字就逐渐通行起来。男女成年的时候可以取字,取字的目的是供他人称呼,以显得尊重。

一般称同辈和长辈都要称字,不能直呼其名。字往往是名的补充或解释,名、字相互联系,意思相近、相反或相关,如诸葛亮字孔明、韩愈字退之、唐寅字伯虎等。

赢荡到底是什么意思?

直到民国以后,名、字的分隔才慢慢取消,人们只取名不取字了,姓、氏、名、字演变成了现在的姓名。

先秦时代贵族才有氏,平民男子只能在人名前加上职业,如庖丁、医和、匠石就是指名叫丁的厨子、名叫和的医生、名叫石的匠人。

女子称姓又怎么区分不同的身份呢?于是加上前缀后缀进行区分:

一是加前缀孟、仲、叔、季表示排行,像《芈月传》中和芈月一起陪嫁的孟昭氏,嫁到燕国的秦公主孟嬴,还有我们所熟知的孟姜女,都是这么排行的;

二是加上封地、谥号作为前缀,像从魏国娶的公主叫魏姬、文王娶的嬴姓公主叫文嬴等;

三是加上氏、女、母、妪等后缀表示大概年龄身份,像商女、孟母、赵妪等。可见古代女子地位之低,在史书等记录中连个名字都没有,只是男人或夫家的附庸。

本文标签 秦武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