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文化  中国文化

寺院的别称分类

编辑:天下发布时间:2022-02-04

寺院:读音sìyuàn;英文名[temple;monastery];指供奉佛菩萨的庙宇场所,有时也指其他宗教的修道院。但一般是指佛教进行宗教活动的场所。

寺院是出家人进行宗教活动的场所,是佛教信徒顶礼膜拜的地方,也是出家僧众修行的所在,后来逐步发展为具有多种综合功能的建筑群。

寺院最早起源于佛教的发源地----印度,在印度佛陀时代,最初称寺院为“精舍”,例如设于中印度王舍城的竹林精舍与舍卫城的只园精舍,便是佛教最早的寺院;由于当时精舍大都建筑在都城郊外幽静的林地,故又称“兰若”,意即寂静之处;又称“伽蓝”,意指僧众所居的园林。

寺院在中国就是佛教传教的场所,是外来文化。佛教大约在汉代传入中国。也就是在那个时候中国便有了寺院这种建筑,有记载的中国最早的佛教寺院是位于河南省洛阳市以东12公里处的千年古刹----白马寺。史载,佛教于公元67年传入中国,白马寺是佛教传入中国后营建的第一座寺院。相传,当年著名的佛教学者摩腾、竺法兰是用白马驮着佛经、佛像来到中国的,所以这座寺院便取名为“白马寺”。(右图即为白马寺)宋代以后,汉传佛教寺院的建筑平面逐步模式化,形成了“伽蓝七堂制”。即:佛寺通常坐北朝南,沿山门南北中轴线,保持一定的距离

修建若干殿堂,殿堂建筑大致按以下顺序排列:山门殿――弥勒佛殿――大雄宝殿――本寺主供佛殿――法堂――藏经楼(阁)。

配殿和附属设施是分布在中轴线东西两侧对称建造的次要建筑,通常由钟楼(东)、鼓楼(西)、伽蓝殿(东)、祖师殿(西),以及客堂、禅房、斋堂、寝堂、浴堂、寮房、西净(卫生间)、放生池等组成。寝堂等生活设施按内(出家人)东外(居士、施主)西的原则安排。这样,寺院就成了一组规模宏大而排列有序的建筑群。

别称分类

寺院有别称有:伽蓝、兰若、精舍、丛林、宝刹等,各有自己的意思。

印度的寺院,原有两种:一种叫作僧伽蓝摩。僧伽,义为众;蓝摩,义为园,意谓大众共住的园林。僧伽蓝摩,略称为伽蓝,一般都是国王或大富长者施舍,以供各处僧侣居住的。

一种叫作阿兰若,义为空闲处,就是在村外空隙的地方,或独自一人,或二、三人共造小房以为居住,清静修道之所。或不造房屋,只止息在大树之下,也可以叫作阿兰若处。阿兰若,简称为兰若。

佛陀时代的比丘除了三衣钵具之外不许有别的财产。因此僧伽蓝是从任何地方来的比丘都可居住的场所,所以称为十方僧物。

比丘自建的阿兰若,假如本人远游之后,就等于弃舍,任何比丘都可以迁入居住。

精舍:意为修行精进者的居舍,并非精致的小房子的意思。

丛林:僧伽蓝摩本意就是丛林。《大智度论》卷三说:多比丘一处和合,是名僧伽。譬如大树丛聚,是名为林。僧聚处得名丛林。

宝刹:刹意为土田、国土,佛教用宝刹代指寺院是庄严的地方。

本文标签 寺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