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文化  历史典故

夜雨对床的典故

编辑:天下发布时间:2022-02-04

夜雨对床,也称“对床风雨”。常指亲友或兄弟久别重逢,同处一室促膝交谈的欢乐之情。最早应出自唐代韦应物在《示全真元常》中也有“宁知风雨夜,复此对床眠”。比他稍晚些的白居易《雨中招张司业宿》诗中也有:“能来同宿否,听雨对床眠”。而将“对床夜语”指代亲友或兄弟久别重逢,一起促膝长谈则是源自宋代的苏轼苏辙兄弟二人典故。

苏轼、苏辙兄弟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与其父苏洵三人并称“三苏”,“唐宋八大家”八个他们家占三个。

年少成名的他们,很早就名动京师,文章传扬天下。兄弟二人的才华更是令宋仁宗赞许道:大宋何幸,得此奇才。他连声惊呼“我为子孙得了两个相才”。

他们二人寓居汴京城的怀远驿期间。一日夜半风雨大作,二人诵读韦应物的诗句“宁知风雨夜,复此对床眠”后感慨甚深,兄弟二人相约“功成身退,夜雨对床”。约定日后早早退休,过闲居的快乐生活。

此时,兄弟俩刚参加完科举考试,还没有正式出仕,且正值青春年少,尚是“一展平生志,雄才定江表”的时候,他们却希望尽早回家团聚,对床而眠,共听潇潇夜雨。

都说年少时的这种誓约多是一时心血来潮,但这一夜的相约却在苏氏兄弟的心中永远铭刻。

此后长达40多年的岁月中,“功成名就,夜雨对床”之约无时无刻不萦绕在苏轼、苏辙兄弟的心头,成为他们在半世聚散沉浮中念念不忘的兄弟之约。

苏轼的《辛丑十一月十九日既与子由别于郑州西门之外马上赋诗一篇寄之》是写给弟弟苏澈最早的传世之作,诗中写道“寒灯相对记畴昔,夜雨何时听萧瑟?君知此意不可忘,慎勿苦爱高官职”,“夜雨对床”一开始就寄托着宦海中兄弟二人的相互警醒。

元丰二年,苏轼因抨击时政,下狱乌台,造成有名的“乌台诗案”。苏辙奔走相救,奏请朝廷赦免兄长,自己愿纳一切爵位为兄长赎罪。苏轼得救,被贬黄州,苏辙也因兄得罪降为筠州监酒。他们在宦途困境中曾互诉款曲,用诗歌相互劝慰。

苏澈在苏轼去世后也是多次写祭文追思亡兄。在《再祭亡兄端明文》中写道:“昔时宦游,诵韦氏诗‘夜雨对床’,后勿有违”。这些诗文中无不诉说着兄弟二人的满满兄弟情。这便是“对床夜雨”的由来。

苏轼去世后,根据他的遗愿葬在中州郏城西北四十里处的嵩山之南。

这里有座堪与峨嵋媲美的小山,背靠嵩山奇峰,面临汝水旷川,自北向南分两支逶迤而下,宛若剑眉。山不高而葱郁,溪不深而清澈。

苏辙去世后,也葬于此。苏氏兄弟终于实现了“夜雨对床”的承诺,漂泊的心终于在此安顿。

至今当地还流传着“苏坟夜雨”的传说,讲在无风无雨的夜晚,当你站在坟院里,就能体会到一种奇异的景象:院外晴空朗月,院内却风雨萧瑟,风雨声时远时近。可你仔细观察,却会发现风虽紧却不吹衣,雨虽骤却不湿襟……

本文标签 苏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