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事件  中国历史事件

晋灭吴之战的背景

编辑:天下发布时间:2022-02-04

晋灭吴之战是晋武帝司马炎发兵水陆并进,直取建业(今南京),一举灭东吴,实现统一的战争。晋灭吴后,东汉末年以来分裂百年的中国复归统一。

公元263年魏灭蜀后,打破三国鼎立数十年的局面。曹魏政权落入司马昭父子之手。两年后,司马昭病死,其子司马炎废魏帝曹奂,自立为帝,改国号为晋,史称西晋。形成晋、吴对峙局面。

西晋立国之初,蜀汉虽亡,东吴未灭,全国还未统一。于是,晋武帝开始运筹帷幄,准备击灭东吴,结束全国分裂局面。这是太康年间最大的一次军事行动。

西晋正处于一种积极的态势之中,然而吴国却是在走下坡路。吴主孙皓的荒淫、残暴,使吴国丧失了重整旗鼓的机会。由于孙皓的残暴,其手下的将领们也对他丧失了信心,纷纷投降西晋。

西晋的大臣们见吴国国力下降,政局不稳,也纷纷劝说晋武帝趁机灭掉吴国。但是,灭吴计划受到了以太尉录尚书事贾充为首的保守派的反对。他们认为:吴有长江天险,且善水战,北人难以取胜。且近几年来西鲜卑举兵反晋,此时对吴作战,并“非其时”。而羊祜、张华、杜预等人则认为:吴帝孙皓腐化透顶,他不但对广大人民残酷剥削、镇压,而且在统治集团内部也排除异己,用刑残酷。孙吴是“上下离心”,如此刻出兵,“可不战而胜”。如果错过机会,“吴人更立令主”,励精图治,再去灭吴就相当不容易了。两派意见,针锋相对。

晋武帝意识到,自秦汉以来,统一已成为人类历史的主流,广大平民百姓要求统一,渴望和平。因此,晋武帝坚定地站在主战派一边。为了完成灭吴大业,晋武帝在战略上做了充分准备。

司马氏建立西晋王朝后,据有原魏、蜀之地,已控制着全国大部分州郡府县;东吴沿江为国,仅有荆、扬、交三州的全部或部分地区,即今长江中、下游及岭南等地区。双方接壤数千里,时常有战火发生。

从公元269年(西晋泰始五年)起,晋武帝司马炎就筹划剿灭东吴,在政治、经济和军事上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于是一面改善内政,开发农业、积存粮食;一面优选将帅,造楼船,练水军。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编练水军。西晋拥有一五十万人的陆军,但缺少水军,面对波涛汹涌的长江,虽“武骑千群,无所用之”。

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司马炎命王濬在益州(州治在今四川成都)造战船,治水军数万人,使晋军的弱点得以克服,实力大为增强。东吴地跨大江南北,战乱较少,有相当的经济和军事实力,军队总人数为二十三万,尤以水军为强,有舟船五千余艘。然而东吴国君孙皓却不修缮内政,暴虐荒淫,导致民穷财竭,上下离心;又自恃水军强大,凭借长江天险,戒备松散。加之主将陆抗死后,部众分散,又中晋离间计,撤换了名将西陵都督张政,使西线守备更加削弱。这种局势对晋灭吴无疑是十分有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