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事件  社会百态

舆论是好的还是坏的

编辑:天下发布时间:2022-02-04

舆论的定义非常多样化,人们都意识到舆论的重要性,但是对于什么是舆论却从来没有达成一致的意见,就和其它社会科学一样,舆论学对舆论的定义决定了舆论学的发展。一种定义是:舆论是指在一定社会范围内,消除个人意见差异,反映社会知觉和集合意识的、多数人的共同意见。而也有的学者认为:舆论是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里,公众对特定的社会公共事务,公开表达的,基本一致的意见或态度。

在舆论的定义中,最关键要讨论的是,舆论的本体是“意见”还是“态度”。为了避免在定义上争论不休,学者开始转向舆论应该包含的若干要素:其中“议题”、“公众”和“共同意见”是学者们提出的众多要素的交集。由于学者们从各自的学科领域出发,各自的侧重点不同,舆论的普遍特性还没有揭示出来,其定义都具有狭隘性。

无论如何定义舆论,“意见”始终是舆论研究的核心,也就是舆论的本体,舆论传播所着眼的也是意见的流动问题。意见通常是通过与态度、信念和价值,尤其是和态度相比较来界定自身的,社会心理学家们把意见定义为:对某种态度、信念或者价值的言语表现。

通常,学者们从两个方面区别态度和意见之间的差别:意见一般来说被认为是对于某个具体刺激(某个问题)所作的语言上的或者其它的明显反应,而态度是更基本的总体倾向,它对于一般性的刺激作出有利或者不利的反应。意见主要是取决于当时的形势,而态度对于一个人在多种形势下更持久地发挥作用。其次,意见被认为具有更多的理性,并且在其构成中多少缺乏情感。态度是一种直接的、直观的定向,而意见是在一个社会母体里在各种选择性方案之间经过慎重考虑后产生的理性抉择。

舆论危机

相对于传统传播环境,网络时代更易爆发政府舆论危机。网络空间的自由言论机制为非理性言论流行创造了极有利的条件。信息爆炸的网络世界里,人们不仅可以便捷地获取各种信息,而且可以自主过滤与自己见解相反、兴趣不一致的信息。后者增加了“群体极化”的可能性。偏颇的情感容易被无限制地宣泄,与极端意见相左的观点却因为畏惧粗暴攻击不得已选择沉默。有关政府的负面舆论一旦在网络中传播,回应者要么选择顺应,要么选择沉默,在政府公信力低的社会里更是如此。

网络时代容易爆发舆论危机与网络信息传播结构有很大关系,扁平的非线性的网络传播关系是滋生谣言的“温床”。网络中海量的信息使得信息消费者核实信息的真伪成本太大,这就使得网络媒介相比传统媒介信息“着燃点”更低。有关政府的负面舆论更是如此,一旦出现马上就能吸引网民的注意力,并通过微博、跟帖、网络聊天等形式迅速传播。传播的面越广,信息的真实性就越没有人去质疑;最后哪怕是谣言,在网络中也被认为是真实的。

不仅如此,非中心化的网络结构解构了传统的层级制,传统的政府话语权被稀释并受到空前的挑战。网络新意见群体随着网络技术的运用逐渐生成,并获得了极大的话语权。贫富不均、个别政府部门行为不公、信息不公开透明等公共问题极易引起网民情感共鸣,在权威话语之外建构起强大的舆论压力。现实生活中法律、行政、道德约束在“马甲”的掩护之下而失去了应有的约束力,网民对政府的不满情绪极易被放大,借具体事件而无限制发泄出来,从而形成谴责,由此引发舆论危机。

本文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