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人物  中国历史人物

唐玄宗为什么杀高仙芝

编辑:天下发布时间:2022-02-04

在整个盛唐历史之中,唐朝的武将们大部分都在边境开疆扩土,很多人都属于默默无闻的存在,直到“安史之乱”之后,一批有军事才能的武将才开始在唐朝历史上大放异彩。如果对唐玄宗一朝武将们的知名度进行排序的话,那么排在第一梯队的自然是安禄山、郭子仪、李光弼等知名人物,这些人物凡是学过唐代通史的读者们都知道。

而排在第二梯队的则是高仙芝、封常清、哥舒翰等人。而下面小编要介绍的就是高仙芝,这位被称为“东方汉尼拔”的唐朝名将,他在安史之乱中却被唐玄宗冤杀,最终只能沦为二流名将,那么这到底是命运使然还是性格悲剧呢?

要想了解这个问题,我们首先就要从高仙芝的生平往事说起了。首先,按照现在的地域划分,高仙芝自己并不是土生土长的唐朝人,而是高句丽人。年少的时候,他就跟随父亲来到安西(新疆库车一带)定居,由于他的父亲在唐朝立下战功,因此被授予游击将军一职。打仗的天赋应该是会遗传的,因此年少的高仙芝成长很快,很快就和父亲的职位平起平坐,后来还受到了夫蒙灵察的重用,到了开元末年,高仙芝已经身居安西副都护的职务,可以说是手握兵权的地方大将了。

天宝年间,唐朝在西域问题上遇到了一个大麻烦:一个名叫小勃律国(现今位于克什米尔地区)的国家,原本是唐朝的属国,但是吐蕃却对其施加压力,并且还将本国的公主嫁给小勃律国,结果这个小国家转而倒向吐蕃。而更糟糕的是,由于小勃律国的位置是吐蕃通往安西四镇的重要咽喉,因此导致唐朝失去了西域二十个多小国家的控制权,历代安西节度使讨伐小勃律国都无功而返,只因为小勃律国的位置在海拔四千米的高原之上,不仅地势险要,并且军队补给也很难维持。

天宝六年(公元747年),唐玄宗命令高仙芝统领一万唐军征讨小勃律国。接到命令的高仙芝不敢怠慢,因为这一仗关系到唐朝在西域诸国之中的威严,因此他吸取了前几次失败的教训,在行军之前进行了充分的粮草准备。经过充分整备之后,唐军在3月初从安西出发,一路向西到达疏勒(今新疆喀什),随后高仙芝率领大军准备翻越葱岭,前往小勃律所在的帕米尔高原。

众所周知,帕米尔高原被称为“世界屋脊”,海拔高度在4000—7700米左右,并且还有数座高度超过7千米的高山,很难想象当时来自平原的唐军是怎样克服高原缺氧和极度寒冷的天气到达目的地的,因此将高仙芝称为“东方的汉尼拔”也并不为过,而且阿尔卑斯山区的海拔高度也比不过帕米尔高原。

经过3月有余的急行军,三路唐军终于赶到了吐蕃的军事要塞连云堡附近汇合。在两军交战之中,吐蕃军队本来就对远道而来的唐军十分惧怕,再加上高仙芝的先锋李嗣业如同杀神一般在吐蕃军队进进出出,所到之处,吐蕃守军纷纷溃散,因此经过一天激战,高仙芝斩杀吐蕃军队五千余人,初步解除了吐蕃对于小勃律国的控制权。

随后,高仙芝让剩下的三千伤员驻守连云堡,他率领剩下的唐军急行军三日,终于来到小勃律国的首都阿弩越城附近。得知唐朝的神兵天降,小勃律国根本没有进行什么抵抗,唐军仅仅围城三日就投降了。为了彻底断绝小勃律和吐蕃的来往,高仙芝命令砍断小勃律国通往吐蕃的唯一一座藤桥,并且留下士兵三千驻守这里,吐蕃援军看到这种情况也只能望洋兴叹。而平定小勃律国让唐朝的威名大增,西域诸国闻讯之后又纷纷归附了唐朝。

正是因为这一大战功,唐玄宗对高仙芝信任有加,远征归来之后,高仙芝被唐玄宗加封为右金吾大将军,成为了皇帝身边的红人。即使后来在怛罗斯之战中兵败,唐玄宗也没有对他怎么样,只是解除了他安西节度使的职务,可见在天宝年间高仙芝还是很受唐玄宗信任的,不然以高仙芝身上的把柄,他早就被下狱了。

公元755年。安禄山从范阳起兵,声称要诛杀奸臣杨国忠,率领20万叛军挥军南下,很快就攻占了洛阳,并且兵峰直指长安。得知这一情况的唐玄宗急忙起用高仙芝、封常清等人招募新军应对安禄山的叛军。然而安禄山密谋叛乱已久,封常清临时招募的又是一些为了钱才打仗的士兵,因此在汜水封常清被叛军打得落花流水。撤回陕郡之后,封常清向高仙芝报告说:“如果叛军攻破天险潼关的话,那么长安就危险了,当今的情况应该马上增强潼关的防务。”

作为多年带兵打仗的老将,高仙芝自然知道封常清所说的是事实,因此他率领军队带走了太原仓的缯布,带不走的就放火烧掉,随后开始向潼关方向撤军。谁知在半路上,高仙芝的军队遭遇叛军突袭,结果唐军的撤退就演变成了一场逃亡,路上遗弃的军粮物资数不胜数。收拾败军回到潼关之后,高仙芝刚准备重振旗鼓,防守潼关的时候,却发现他的监军边令诚手中拿着一道处死他和封常清的圣旨,那么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原来在高仙芝征讨小勃律的时候,边令诚曾经胆怯不敢进军,受到高仙芝的严厉斥责,最后把他和三千老弱病残丢在连云堡之中。所谓君子报仇十年不晚,现在高仙芝和封常清的把柄可算被这个心怀狭小的奸佞小人抓住了。于是他在唐玄宗的面前污蔑两人兵败并且私自克扣士兵粮饷的事情,唐玄宗听说之后大怒,于是让边令诚拿着圣旨去潼关斩杀高仙芝和封常清。

公元756年1月,边令诚率领100位陌刀手来到潼关,首先宣布封常清的罪状,将其斩首并且暴尸荒野,随后对高仙芝说:“御史也承担连带责任,应该被处死。”高仙芝听到圣旨给他安插的罪名之后心中愤懑不已:“我撤军有罪无话可说,但是说我克扣士兵粮饷那是极大的污蔑,不信你问这里在场的每一位士兵。”

5万士兵齐声大呼:“御史大人冤枉!”高仙芝知道说再多也没用,在赴死之前,他望着封常清的尸体,慨叹说:“这就是命吗?当初是我提拔的你,如今我们却一起共赴黄泉路!”哀叹之后,高仙芝就此结束了自己悲剧的一生,而他和封常清的死,对于潼关士兵的士气打击是极其致命的,从此之后,安史之乱变得更加一发不可收拾了。

本文标签 唐玄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