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人物  中国历史人物

赵普一生只读了一本书吗

编辑:天下发布时间:2022-02-04

史书对赵普是非常宽容的,是评价非常好的。史书中说他很有谋略,身在庙堂,能决胜千里之外。因为出身隶员,知道百姓的疾苦,同时也知道百姓需要什么,通过他的治理北宋早期政权安定稳固。

赵普深得北宋早期两任皇帝的信任,三次被任命为宰相,可以说赵匡胤一生中的一些重要的决策,全都有赵普的身影,赵普不遗余力的出谋划策,让赵匡胤顺利地完成了一系列的重大决策。

赵普的一生主要有以下功绩:

1、陈桥兵变

这其中主要的策划者就是赵普和赵匡胤的弟弟赵光义,非常顺利地让赵匡胤登上了皇位。同时也能够有一个比较好的名声,毕竟是黄袍加身。

2、从征二李

在北宋早期重要的内部战争中,赵普提出了大量的谋划计策。二李叛乱的平定,从献策亲征之意义上来说,赵普之功显著。

3、杯酒释兵权宋太祖平定李筠及李重进叛乱后的一天,召见赵普问道:“为什么从唐末以来,数十年间帝王换了八姓十二君,争战无休无止?我要从此息灭天下之兵,建国家长久之计,有什么好的办法吗。”赵普给赵匡胤出了一个好主意!只要收缴领兵大将的兵权!就能从根本上杜绝这种事情的发生,于是就有了杯酒释兵权的故事发生!

宋有很多的人才,赵普算是其中比较厉害的。而且他深得皇上的重用,在当时也是数一数二的人大人物了。

赵普这个人一生中都在为国家发光发热,先是助皇帝夺取了政权,之后又帮助他罢免了禁军宿将之人的兵权,并且努力的实行更戍法,改变原来那种做官的制度,改变了当时的局势。并且他写了很多的预防边境战争的措施,以及边境如果发生战争要怎么办的一些策略。他一生为国家操劳,后来因为生病去世,之后被追封为真定王,皇上给他赐了个谥号为“忠献”,并且又亲自书写了八分字神道碑送给他。可以说,对他也同样是非常重视的,也很感激他,不然也不会做出这样的举动了。

这样一位有本事的人,当了多年的宰相,而且是在宋朝这样一个儒家文化盛行的时代,历史肯定不可能不对他的故事加以记载,但事实是在所有的正统历史记载中都没有对半部论语治天下的记载!

《宋史·赵普传》,根本没有提及此事,其中与《论语》相关的文字仅仅有:“普少习吏事,寡学术,及为相,太祖常劝以读书。晚年手不释卷,每归私第,阖户启箧取书,读之竟日。及次日临政,处决如流。既薨,家人发箧视之,则《论语》二十篇也。”

而在宋太宗(赵光义)亲自为赵普撰写的《赵普神道碑》,和宋代史学家李焘(1115年-1184年)所编订的北宋九朝编年史,谦言不敢续《通鉴》而名为《续资治通鉴长编》中,也未涉及此说。

半部论语治天下正流传开来,是在元朝。然而,恰恰是在元朝,对儒学和儒生表示了极大的轻蔑,所谓“九儒十丐”,即儒生被称为“老九”的说法即由此发端。其地位与乞丐不相上下,连自己的生计问题都难以解决的“满腹经纶”的儒生,何谈什么治理天下?!半部论语治天下,不过是被冷落的儒生们一种打肿脸充胖子,借以自慰的一种自我吹嘘罢了。

至于这一说法为何广为流传,首先,也是最为重要的原因,那就是宋代继承并大兴儒学,出现了一大批颇负盛名的儒者。比如程颐,程灏,及至朱熹。宋代的程朱理学,对儒家思想的传播影响巨大,尤其是南宋朱熹的《四书集注》,更是宋代以后科举考试的教材。

由此,在儒家学派的精心杜撰和极力宣扬下,“半部《论语》治天下”被炮制出来并不胫而走,也就不足为怪了;其次,《论语》作为儒家经典,无论是在维护皇权至上,讲求尊卑贵贱,调整社会关系上,还是在日常生活中,对于遵从礼教,维护伦理,约束行为等方面,也都显得极为重要;再次,赵普贵为宰相,位高权重,但读书不多。所能炫耀,能够拿得出手的也仅是一部《论语》而已。

至于近些年,为什么有些人,尤其是那些以“新儒家”自诩的人,之所以大肆不顾史实地兜售、鼓噪“半部《论语》治天下”,则不过是借此神化《论语》,神化孔子,神化儒家思想,从而神化他们自己的“研究成果”而已。

赵普治理国家的才能,是自己长时间治理国家,宦海沉浮的经历的自我总结。

本文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