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人物  中国历史人物

朱高炽为什么想迁都南京

编辑:天下发布时间:2022-02-04

1368年正月初四,朱元璋在南京登基称帝,建国号“大明”,自此明朝正式登上了中国的历史舞台。明朝最初的京师选在南京,但早在朱元璋在位时期,他就曾有迁都的想法,因为南京离北方边境太远,无论是战略进攻还是战略防御都难以做到及时有效。

1391年,朱元璋派太子朱标前往关中考察,打算将国都迁至长安。可是迁都的想法还没具体计划出来,朱标就病逝了。晚年痛失爱子让朱元璋变得意志消沉,此后他便不再提迁都之事了。

1398年,朱元璋去世。他将皇位传给了朱标之子朱允炆,史称建文帝。然而没等建文帝把皇位坐热,北平的燕王朱棣(朱元璋四子)就以“清君侧,靖国难”名义起兵造反了。经过三年时间的“靖难之役”,朱棣打败建文帝,成功夺取了皇位,成为明朝历史上的第三任皇帝,史称永乐皇帝。

对朱元璋来说,南京虽不是个理想的国都,但还可以接受。可对朱棣来说,南京作为国都那就是怎么看怎么别扭了,原因大致有三个方面。

一、朱棣的势力根基在北平而不是在南京。虽然他用武力强行镇压了一切反对声音,可却无法争取到江南士子的人心。因此与其留在南京与这些貌合神离的南方士大夫们斗智斗勇,还不如直接把首都搬到自己的老家北平,回到主场总是对自己有利的。

二、北平战略地位非常突出,是连接东北与关内的咽喉要地。定都北平并屯驻大量军队在北平周围,既可以防止北方蒙古势力的偷袭,也可以将兵权牢牢掌控在自己手中,这一点对用武力夺取到天下的朱棣而言尤为重要。

三、北平作为朱棣的“龙兴之地”,从封建迷信的角度来说,也更有利于朱棣一脉的发展。

永乐元年(1403年),“思乡心切”的朱棣下令将北平更名为“顺天府”(北京),在名义上与“应天府”(南京)并驾齐驱。三年后,朱棣下诏以南京皇宫为蓝本,兴建北京皇宫(紫禁城)并扩建北京城。经过长达十四年的修建,紫禁城终于完工。永乐十八年(1420年)十一月,朱棣正式宣布迁都北京,改南京为留都。自此,酝酿了十八年的迁都大计终于在朱棣晚年时大功告成了。

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朱棣在北征蒙古回师途中去世,皇太子朱高炽奉遗诏即皇帝位,史称洪熙皇帝。

洪熙帝朱高炽是明朝历史上在位时间倒数第二短的皇帝,在位时间只有短短八个多月。可是在这么短的时间里,他却干出了许多对明朝后来发展影响非常深远的事情,为他的继任者铺平了通往盛世的道路。因此无论从哪个角度来说,朱高炽都是一个当之无愧的好皇帝。

洪熙元年(1425年)4月,朱高炽突然作出了一个在当时满朝文武眼中都非常震惊的决定:迁都回南京。要知道,他的父亲朱棣为建造北京可以说是倾尽国力,如今仅仅过了不到五年,朱高炽就打算搬回南京,这对父子究竟在搞什么呢?当然,在古代皇帝的决定肯定是不容置疑的。朱高炽一声令下,全体朝臣自然就要开始准备动迁工作了。两个星期后,朱高炽派太子朱瞻基前往南京祭典朱元璋的皇陵,并留在南京负责朝廷回迁事宜。

朱高炽为什么打算搬回南京呢?其实他的理由很简单:南京的开销远低于北京。古往今来,京师都是大量人口的汇集地,每天光粮食消耗量就非常惊人。北京虽然战略位置极佳,但它远离经济中心,大部分资源供给都要通过漕运从南方输送过来。

古代交通不便,运输成本极高,定都北京自然就会造成大量沿途消耗。而南京位于南方经济中心,紧邻江南各产粮区,运输成本较轻,每年可节省出大笔钱粮。此外,朱高炽对向北方地区开疆拓土并不感兴趣,他只希望让自己的子民们能过上衣食无忧的生活,所以定都北京的战略意义就没那么突出了。

可是,正当回迁计划有条不紊地展开时,朱高炽却于洪熙元年(1425年)5月29日突然驾崩,终年47岁。在临终前,朱高炽还在遗诏中再三表达了还都南京的心意:“南北供亿之劳,军民俱困。四方仰咸南京,斯也吾之素心。”然而,他的继任者宣德皇帝朱瞻基在性格方面却更接近于他的祖父朱棣,朱瞻基显然认为北京比南京更适合作为国都,因此朱高炽的遗愿最终没有得到实现,自此以后北京便一直是大明王朝的国都,直至明朝灭亡。

本文标签 朱高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