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人物  中国历史人物

杜虹为什么选择当冷冻人

编辑:天下发布时间:2022-02-04

中国首例冷冻人指的是科幻小说《三体》编审、重庆女作家杜虹。

事件

2015年,科幻小说《三体》编审、重庆女作家杜虹选择离世后冷冻遗体,并期待50年后的科技能令其复活。如今,她的大脑已经存放于美国专门从事人体冷冻研究的科研机构——美国阿尔科生命延续基金会(alcor)。

2015年5月30日,陷入弥留之际的杜虹说的最后一句话,是对女儿说,我想抱抱你。

在医生宣告死亡的数分钟内,阿伦和他的小组带着设备进入病房。他们向杜虹体内注射了抗凝剂、抗菌药物、抗血栓药物,这可以保证36小时内血液不会凝固。

阿尔科是美国两家人体冷冻组织之一,也是全球规模最大的一家人体冷冻机构。这是他们第一次冷冻中国客户。反过来,中国也是第一次出现人体冷冻实验。

在殡仪馆,机械心肺复苏装置以每分钟100次的匀速按压,为杜虹的心脏提供主动的心肺收缩和舒张支持。阿伦和他的小组,开始通过颈动脉和椎动脉进行保护液的灌注,将血液从遗体中替换出去。当人体中化学试剂的浓度达到约60%,组织中剩余的少量水不足以结冰。当温度再次降低,人体内不会结冰,而是被玻璃化——形成一种无水的结晶。

最终将到达零下196摄氏度。此时,一个细胞的新陈代谢将需要2400万年。

这种冷冻也会造成对细胞的伤害。但伤害有多大、如何修复、人类的记忆是否能有效保留,目前的人类科学水平都找不到答案。

随后,杜虹的遗体被放入零下60度的干冰中,十余天后被带回美国。在洛杉矶,杜虹的遗体经过人头分离,头部被保留在低温液氮罐中,身体则依据遗愿捐献给阿尔科进行冷冻研究。

杜虹是一位儿童文学作家,同时是刘慈欣科幻小说《三体》的终审,这是她能够接受冷冻的原因。

社会评价

《科幻世界》杂志副主编:知晓该作家决定进行“冷冻”手术称感到震撼

《科幻世界》杂志副主编杨枫告诉记者,据她从杜虹的女儿那里获悉,杜虹女士是在好几年前得知自己患病后,跟女儿透露,自己也想尝试《三体》中描写过的那个冷冻手术,“《三体》这一两年是很火,但是此前的读者并不多。作为一个病人,而且不是年轻人,能主动选择这个手术,对科技的未来能抱有如此大的希望,可见她也是一个很有想象力且充满勇气的人。”

身为《科幻世界》多年的资深编辑,杨枫坦言,当最先得知这个消息时,“还是觉得挺震撼,觉得不可思议。毕竟,这是现实,不是科幻文学。对于未来科学技术发展到哪一步,谁也不知道。”

《三体》作者刘慈欣:科幻思维与医学思维不是一回事提醒读者要非常非常慎重

著名科幻作家、《三体》作者刘慈欣:

我是写科幻小说。写科幻小说的科幻逻辑,跟作为自然科学的医学逻辑,不是一回事。坦白说,虽然我不是生物学家或者医学家,但是以我的知识,我认为,这个冷冻手术未来能将人“复活”,存在着巨大的技术障碍。况且杜虹女士还只是冷冻了头部。比如说,且不管冷冻对细胞深层结构的破坏,将来“复活”手术,对克隆技术也有相当高的要求。但是不管怎样,我对杜虹女士敢于这样选择,我是充满敬意的。她能在自己的生命结束以后,还能用自己的“身体”去向科学的未来是探索。这是很有勇气的行为。我真诚希望,50年以后,人类的科学技术真的能达到她所希望的那一步。我也非常期待,50年以后她真的“复活”了。我深深祝愿她,同时期待届时我还能活着见证那一刻。

非要效仿也是人家的一种自由。不过我要郑重提醒和他们:自己首先要彻底想清楚,要明白,“复活”所将面临的巨大技术障碍。要非常非常慎重。这个技术障碍有可能在50年或者更长的时间以后被克服,也可能永远无法克服。要有这个足够的心理准备。毕竟,科幻小说是文学,跟现实不是一回事。其次,冷冻遗体技术花费是非常高昂的,会给家人带来很大的经济负担。

本文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