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人物  中国历史人物

郑向是什么人

编辑:天下发布时间:2022-02-04

郑向(公元976年—公元1038年)字公明,祖籍开封陈留(今河南省开封市朱仙镇古城村),其先祖几经辗转落籍衡州(今湖南省衡阳市),定居于府城西郊望湖门外西湖北岸凤凰山(今衡阳市二中)。

简介

宋真宗大中祥符三年(1010年)庚戌科以省元中进士甲科。为大理评事,通判蔡州,迁屯田员外郎,知濠州,徙蔡州,召试集贤院,除三司户部判官,修起居注,迁度支员外郎、盐铁判官,出为两浙转运副。疏浚润州蒜山漕河直达大江,运输称便,以功擢右制诰,出使契丹,再迁兵部提点诸司库务。后任直史馆修撰,率陆轸、郑戬等名流修《起居注》。以龙图阁直学士致仕。景祐元年四月-景祐三年四月任杭州知州,卒于任上。

北宋景祐三年,他向朝廷举荐音乐家阮逸及理学先驱胡瑗。培养外甥周敦颐成为理学宗师,著有《开皇纪》30卷。葬在润州丹徒谢家湾马头山。

对周敦颐的影响

周敦颐父亲过世后,舅父郑向一直牵挂其胞妹与外甥孤儿寡母生计艰难。待周敦颐守制服满后,郑向立即派周敦颐同母异父的兄长卢敦文把妹妹和外甥敦颐(时年8岁)、敦贲(后夭折)、外甥女季淳一同接来衡州西湖郑宅抚养(遗址位于今南华大学附一医院和衡阳市青少年宫一带),并亲自为甥授课督学,为外甥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全力加以培植。从这里开始,周敦颐便开始了在衡阳的向学历程。

受舅舅学问和为人耳濡目染的时光,是周敦颐受到家庭影响最深远的时期。郑向是一位深受百姓爱戴的好官,有很高的文化修养。他很喜欢外甥周敦颐,把他当自己的儿子看待,为其改名,督促其苦读经史。北宋景祐三年(1036年),郑向得到一次封荫子侄的机会,这也就意味着不用考试即可得到官职。郑先的长子郑惇忠,在六岁时,即公元1032年,荫封主簿!所以,郑向将这祠机会给了外甥周敦颐。由此,周敦颐步入仕途。

景佑四年(1037年),郑向调任两浙转运使,周敦颐离开衡阳随舅舅迁润州丹徒县(今江苏镇江市丹徒区)。不到一年的时间里,舅舅、母亲相继去世,周敦颐按照母亲的遗嘱,把她安葬在润州,与舅舅郑向为伴。之后,周敦颐便在润州鹤林寺守丧,期间见过范仲淹。

召试集贤院,修起居注。出为两浙运副,疏浚润州蒜山漕河直达大江,运输称便,以功擢右制诰。后以龙图阁直学士知杭州,卒于任。精史学,撰《五代开皇记》三十卷,《起居注故事》三卷。

景祐二年(1035年)龙图阁直学士郑向将北宋天圣五年(1027)进士,镇东节度推官,建阳书坊人阮逸推荐给宋仁宗,并献上阮逸撰著的《乐论》12篇和确定音律的13支律管。仁宗下诏,让阮逸到京城来。阮逸与胡瑗一同受仁宗皇帝召见,一起校订钟管十三律,铸造钟磬各1架。阮逸于康定元年(公元1040年)夏,上《钟律制仪并图》3卷,阮逸感恩。

郑向一生最为人钦仰处,是培养外甥周敦颐成为南宋理学的开山鼻祖。天圣三年(公元1025年),在为父守孝三年后,年仅8岁的周敦颐与同母异父之兄卢敦文,随母从道州(今湖南道县)楼田堡来衡州投靠舅父。郑向爱甥如子,按郑家“敦”字辈为两个外甥取名入籍,并亲自授课督学,尽其所能创造最佳的学习环境,后来还让周敦颐荫补入仕。

因周敦颐聪慧过人,悟性超众,更得郑向喜爱,见他酷爱白莲,便在自家宅前西湖凤凰山下(今衡阳市二中)构亭植莲,让其负笈其间参经悟道。“衡州八景”之一“西湖夜放白莲花”和白莲仙子的传说,系周敦颐所作,名篇《爱莲说》也是其在衡所作。周敦颐知恩图报,妻陆氏服侍舅母19年至舅母终老才随夫生子,周敦颐后裔们历称郑向恩舅,世代对他满怀感激之情。

本文标签 周敦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