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人物  中国历史人物

管仲的贸易战争

编辑:天下发布时间:2022-02-04

公元前684年春正月,齐桓公讨伐鲁庄公。鲁国由曹刿论战,在长勺(今山东曲阜北)与齐师展开阵脚。鲁国军队在曹刿的指挥下,“一鼓作气”,出其不意地将齐国军队击溃,由此,鲁国成为齐桓公称霸道路上的第一块绊脚石。

春秋时期,齐鲁两国接壤。彼时的齐国刚由公子小白即位不久,是为齐桓公。齐桓公重用管仲、鲍叔牙,励精图治,使齐国迅速由乱转治,由弱变强。随着不断的改革深化、强大的齐国开始展现出春秋霸主的苗头。但是齐国在称霸的道路上也非一帆风顺,邻国鲁国就是第一个难打倒的对手。当时鲁国发展较快,实力不容小觑,齐桓公担心来自邻国的威胁以及为成霸业不得不未雨绸缪,就向身边的管仲问计。

当时齐国和鲁国各自都生产丝绸,齐国生产的叫做齐纨,鲁国生产出来的则叫做鲁缟,这两种丝绸在当时都是闻名遐迩的商品,各国贵族们也都喜欢穿。为削弱鲁国实力,管仲给出的办法非常简单:他下令齐国上下把以前用齐纨为面料制作的衣服都收起来,不再穿了,只穿用鲁国布料制作的衣服。如此一道怪异的政令,让不明所以的鲁国看到了巨大商机,鲁国商贾们开始大量收购鲁缟,鲁国百姓也有很多人放弃种粮,积极加入纺织行业中。结果,这一年,鲁国粮食产量锐减。

一年后,管仲再出奇招,命令齐国百姓不得再向鲁国购买布料制作衣服,然后又大幅度抬高粮价。这下鲁国慌了,先前许多人囤积的鲁缟布料开始滞销,而国内粮食又陷入短缺的困境,只得拿出大量钱款向齐国高价购粮。经过如此一番折腾,鲁国经济近乎崩溃,从此再也不是齐国的对手。

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齐纨鲁缟”的典故。齐相管仲要求全国官员、百姓的衣服由穿齐国的纨布改为穿鲁国的缟布,导致缟布涨价;同时禁止齐国百姓织缟布,却对鲁国开放,表面上鲁国大挣齐国的缟布钱,鲁国上下因此形成了全民织缟而放弃农业生产的跟风行动。一年后,齐国拒绝再用鲁国的缟布,而这时鲁国陷入粮食短缺,民以食为天,为了生计鲁国不得不高价向齐国购粮,由此经济被拖垮,导致国力也衰退了,最终被迫签订了屈从齐国的条约。

后来,在对付更为强大的楚国时,管仲故伎重施,以高价购鹿为诱饵,让楚国人荒于农时却忙于捉鹿——虽有鲁国的前车之鉴,但楚国仍重蹈覆辙,管仲再次大获全胜。

“买鹿制楚”——《管子·轻重戊第八十四》载:齐桓公欲伐楚又害怕楚国强大而不能获得成功,就向管仲请教办法。管仲让桓公以高价收购楚国的活鹿,幷且告诉楚国商人,贩鹿到齐国可以发大财。于是楚国的男女几乎全国总动员,全都为捕捉生鹿而奔忙,放弃了粮食生产;而齐国却早已“藏谷十之六”了。当楚国的百姓无粮可食时,管仲又关闭了国界,终止活鹿和粮食交易。结果,楚人降齐者,十分之四。楚国元气大伤,三年后向齐国屈服。

而管仲在对付实力稍逊的小国时,也没有心慈手软。春秋时期的代国是北方的一个小国,它与齐国的关系时好时坏。齐桓公时,代国渐渐强盛,开始与齐国对抗。齐桓公非常想削弱代国,让它臣服自己,但一直没找到好的计策。问及与管仲之后,管仲想了想说:代国有一定的势力,现在还不能对它动武,只能用计削弱它。于是管仲又开始了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的计谋,轻易地击垮了一个国家的经济防线。

“买狐降代”——《管子·轻重戊第八十四》载:代国出产狐皮,管仲劝桓公令人到代国去高价收购之,造成代人放弃农业生产,成天在山林之中去捉狐狸,但狐却少得可怜,“二十四月而不得一”。结果是狐皮没有弄到,农业生产也耽误了,没有粮食吃,导致北方的离枝国乘虚侵扰。在此情况下,代国国王只好投降齐国。齐国一兵未动而征服代国。这便是粮食战争的威力。

管仲可谓是春秋战国时期使用“贸易战”的开创者。在管仲的计策指引下,齐国巧用一只“看不见的手”,不战而屈人之兵,先后降服鲁、楚、代、衡山等国,均是以轻重之策催垮对手的经济。即以高价诱使敌国放弃本业,追求某种产业的畸形利润,使其变成单一经济,产业结构畸形,然后突然改变国际贸易规则,造成敌国经济瘫痪,最终迫使其完全臣服。管仲用计谋控制了别国的经济,最终也控制了别国的政治,齐国逐渐变得强大起来。

那时还没有什么经济学理论可言,管仲之所以能将“经济武器”使用得如此得心应手,归根结底,还是看透了商人逐利的本质与人性的贪婪。时至今日,只重眼前利益者仍大有人在,他们就像被钓上岸的鱼,只看见鱼饵,而根本看不到钩——即使那钓钩足够明显。

在任何时代,一种商品价格暴涨都会带来巨额利润。高利润会吸引相当一批人冲进去,率先进入的一批人往往还会被称为商界的精英。而等到一个国家几乎全民干一件事情的时候,暴利就要终结了,而离悲剧上演也就不远了。

本文标签 管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