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人物  中国历史人物

苏洵独特的军事观点

编辑:天下发布时间:2022-02-04

“纸上谈兵”这个典故,大家可以说是耳熟能详了。但其实在中国历史上,经常出现文官领兵的情况,很多文人都有着“书生拜大将”的梦想。当然,虽然明代王越那种直捣红盐池的文官领兵典范,但军事事务毕竟是需要极高专业素养和理论与实践结合,甚至需要相当天分和运气的,不是读了几本书就能上手的。

但一般的书生文人可是不具备赵括的家学和理论基础的,所以书生谈兵会有很多奇葩观点出现。“三苏”父子可以算得上中国文化人的顶峰级别了。但另一方面,这爷仨也是军事发烧友,对行军作战、扭转颓败国势有不少“独到”的见解。

苏洵的军事观点主要体现在《权书》一书和《几策》《六国论》等文中。要说苏洵真不愧是条汉子,他坚决反对当时一味撤退防守的观点,主张必须主动展开进攻,夺取战略要地,为此即便付出一些牺牲也在所不惜。

为此,他在《权书·项籍》中举了项羽和诸葛亮未能统一天下的反面例证,认为项羽巨鹿之战后应该用围魏救赵的计谋直取咸阳,不仅可解赵国之围,也不会最后将胜利果实白白送给刘邦;而诸葛亮一生谨慎,选了易守难攻的巴蜀作根据地,反而成了最后失败的根源。先不论这种看法正确与否,显然,苏洵是有点看不上项羽和诸葛亮的。

此外,苏洵还提出了一些观点。比如在进攻时要注意避实击虚,集中优势力量歼灭敌人,避免损失太大的攻坚战,同时作战不能贪小利,时刻提防敌方的伏击和偷袭,并且在《权书·法制》中提出“以众入险阻,必分兵而疏行”的办法,使敌人想偷袭都不知道偷袭谁。在《几策》一文中他还提出“审势”和“审敌”的主张,简单地说,“审势”就是分析敌我双方态势,以用权谋,“审敌”就是审察敌情和边情,提出御敌之策。

总之,对于项羽和诸葛亮的看法可以说是一家之言,而另外那些观点还是蛮有道理,可惜,苏洵的军事思想有个大坑:不能用间!

苏洵在《权书·用间》中写道:“兵虽诡道,而本于正者终亦必胜。今五间之用其归于诈,成则为利,败则为祸。且与人为诈,人亦将且诈我,故能以间胜者,亦或以间败……夫用心于正,一振而群纲举,用心于诈,百补而千穴败。”

这么说的意思就是,不要用间谍,那是诈术,你诈别人,别人也来诈你(说的好像我不诈,别人也就不诈似的),只要坚持正道,打胜仗那就是振臂一呼的事啊。

至于不用间谍,怎么知道敌人的虚实在哪里,又如何分析敌情?苏老爷子是不考虑的。相对而言,历史上契丹人的可是相当重视情报工作,甚至对宋朝占据优势。

其实,苏洵批评军事作战的正当谋略,这是与当时的大环境分不开的。宋代最怕武人搞事情,大部分学者也都跟风,批评兵学思想,其中最容易受抨击的自然就是“诈”和“利”这种容易被误会的字眼。可以设想,一位将领费尽心机得胜凯旋,结果回朝就被文官参一本,说他用诈趋利,赢了也不光彩,这会对指挥作战造成多恶劣的影响?很显然,这会导致勇敢的武将更倾向无脑冲;怯懦点的武将那就转进如风了。

本文标签 唐宋八大家